第三十二章 隱喻
雖然夏天暗示說,作為同校的學生,朋友的朋友相識是很有可能的事情,但是莫妮卡卻沒有接過他的暗示,反而看起來還有些執著於往昔的言語字句。
這就讓他有些摸不准,於是覺得還是先淡化處理比較好。
不過,她似乎有些泄氣,終於坐了回去。
這不也沒問題。
許多的字句,在閱讀之後,也就忘卻了。許多的思緒,在層累之後,也就遺失了。就仿佛被廢置的故事段落,在塗抹之後,是否真有相應的客體,仿佛世界的記憶般,將之銘記呢?
縱使只是殘缺的記憶。
在關乎死亡的關懷之中,除卻生命與死亡的客體,死本身的主觀論之外,不還有這樣一種詮釋嗎?
縱使生命有如此多的痛苦與折磨,然後在這層累的痛苦與折磨之中——甚至縱使在許多歷史中,這種人的痛苦,反過來積累,而後主宰了之後的光陰,製造了更多的痛苦。
因為世界往往是客觀的,這種客觀的詮釋,在許多時候,自然表述為除卻物質之外,什麼都沒有。
人的意識與意志,自然在絕對的屈從下,成為了物質的一部分。
雖然在邏輯上,也完全可以認為,縱使這種意識和意志擁有了力量,也依舊是客觀的部分內容。
但是理論卻並非如此,因為物質對意識的壓倒,才有了預定論和選定論發揮作用的前提,才可以真正摒棄門庭之外的影響,而後作用在物質世界之中。
絕地天之通,在王權兼併神權之後,僅僅只是破滅觀念上的非塵世,就如此艱難。
因為這一種艱難,既是觀念上的艱難,又是觀念的東西,並且也確實作用在社會之中,作為社會組織權的主體,業已承擔相應的職能。
於是如西方九國,在社會組織的不同發展階段和形式中,作為現代化的內容,其世俗化,依舊是要通過有司,逐漸替代其他社會組織的職能。
這不是說,夏天非要討論哪一種文字更為艱難,哪一種社會組織更為現今,甚至像是小說模板,給出戰鬥、升級和組織的主流程,並分為若干個等級,來討論社會組織的級別。
他並不認同輝格史觀,認為人類的組織非要經過什麼必經階段,並且有什麼痛苦與折磨是必要的。
但只是說,在想像的共同體中,勢必存在一種權力讓渡的過程。
在授權之下,最開始、最直接、最本質的權力,就是對生命的剝奪,就連物權也屈於其下。
於是,誰能殺死一個人呢?
自然只有聖人,縱使玄君、文君、漢君、武君的天命時代已經過去,禮皇帝隱世,但在九野之中,理論上的死刑,依舊要在秋季經由法部與稷下審議,再由攝政硃批。
於是,就可以很自然地認為,現行的授權體系,就是民將權力交予天,再由天給予聖人,聖人再經由有司治理。
這一現狀,相較之前,民族直接將權力讓渡與有司,有司再直接治理民族,或者如漢君更為偉大的嘗試,讓民人不經過授權,直接與天命等同的嘗試,在等級上自然是退步。
可若真的有神明,至少是類似夏天這般,至少在事實上擁有這暴烈的偉力,那麼退回到社會組織最初的形態,即人王直接宣稱自己是神明,並與祭司共治,在組織能夠動員的力量,組織能夠維繫自身的力量,是否有本質的不同呢?
因為人的目的,而人又如此弱小,所以要將權力讓渡給高遠的意志,才不至於搞出大亂子——事實上,正是在許多亂子之後,才有了這種組織形式的確立。
在形式確立之後,具體的構形,再作為節點依附於這一框架,形成天下的體系,彼此交織,難以分辨。
唯物論在哲學層面的目的,正是受揀選者,理應解放一切與自我,從困難與折磨重逃離,所以再有了物質對一切的壓倒。
即唯獨只有物質才可以支配意識,但若意識能夠動搖物質,問題就出現了。
事實上,甚至不需要足以動搖物質的純粹意志。只要像站起來河水般,將軀體組織起來就可以了。
因為困難沒有得到消弭,因為人的主觀意識始終是一切存在的基礎,因為生命的大年與小年,始終存在矛盾,因為人的本質可以只是有機物按照一定組織的結合,而非社會勞動。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要麼,是要有新的理論。要麼,是要有新的組織。
要麼就在前進之後,暫時退卻。因為退卻有時只是因為民人的進軍,而非精密的籌劃。但最後,似乎兩種常識都不成功。
於是物質的失敗,最終又催促了理論的失敗。
就這一種失敗而論,夏天覺得自己的社交理論,大概也必然失敗。
於是在此之前,至少就大年和小年的比喻,他覺得自己應該更學會相互。
既然是同學,在歷史的基礎上,他們能夠成為同學。在這種共同體之中,他自然是應當講禮貌的,但反過來,若是他人不講禮貌,就不是他的過錯了。
回應的禮節性的社交辭令,但若非要糾纏,是否有可待商榷的地方呢?
夏天的許多思緒,往往還是落到了空處,因為莫妮卡沒有再說話了,仿佛之前火山般的情緒,只是他的錯覺。
在許多思緒之後,似乎眾人都是不怎麼善於言辭的人。所以就算是歡迎,大概也沒什麼話可說。
紗世里的確有些疲憊,匆忙往胃中塞些東西,再書堆上蒙上外套,枕在雙臂之間休息。還要一隻手伸過來,握住他的衣袖。
作為有限的接觸,夏樹分潤了蛋糕,優里則泡了茶水。
紙杯蛋糕做了小貓造型,覆蓋糖霜,用可可做修飾。以業餘的角度和有限的條件來看,是很不錯的水準吧?
不過關於茶水,說實話,夏天是在紅茶和綠茶之間,是綠茶派的。在蜜茶和花茶之間,則是花茶派。
這就讓他有些摸不准,於是覺得還是先淡化處理比較好。
不過,她似乎有些泄氣,終於坐了回去。
這不也沒問題。
許多的字句,在閱讀之後,也就忘卻了。許多的思緒,在層累之後,也就遺失了。就仿佛被廢置的故事段落,在塗抹之後,是否真有相應的客體,仿佛世界的記憶般,將之銘記呢?
縱使只是殘缺的記憶。
在關乎死亡的關懷之中,除卻生命與死亡的客體,死本身的主觀論之外,不還有這樣一種詮釋嗎?
縱使生命有如此多的痛苦與折磨,然後在這層累的痛苦與折磨之中——甚至縱使在許多歷史中,這種人的痛苦,反過來積累,而後主宰了之後的光陰,製造了更多的痛苦。
因為世界往往是客觀的,這種客觀的詮釋,在許多時候,自然表述為除卻物質之外,什麼都沒有。
人的意識與意志,自然在絕對的屈從下,成為了物質的一部分。
雖然在邏輯上,也完全可以認為,縱使這種意識和意志擁有了力量,也依舊是客觀的部分內容。
但是理論卻並非如此,因為物質對意識的壓倒,才有了預定論和選定論發揮作用的前提,才可以真正摒棄門庭之外的影響,而後作用在物質世界之中。
絕地天之通,在王權兼併神權之後,僅僅只是破滅觀念上的非塵世,就如此艱難。
因為這一種艱難,既是觀念上的艱難,又是觀念的東西,並且也確實作用在社會之中,作為社會組織權的主體,業已承擔相應的職能。
於是如西方九國,在社會組織的不同發展階段和形式中,作為現代化的內容,其世俗化,依舊是要通過有司,逐漸替代其他社會組織的職能。
這不是說,夏天非要討論哪一種文字更為艱難,哪一種社會組織更為現今,甚至像是小說模板,給出戰鬥、升級和組織的主流程,並分為若干個等級,來討論社會組織的級別。
他並不認同輝格史觀,認為人類的組織非要經過什麼必經階段,並且有什麼痛苦與折磨是必要的。
但只是說,在想像的共同體中,勢必存在一種權力讓渡的過程。
在授權之下,最開始、最直接、最本質的權力,就是對生命的剝奪,就連物權也屈於其下。
於是,誰能殺死一個人呢?
自然只有聖人,縱使玄君、文君、漢君、武君的天命時代已經過去,禮皇帝隱世,但在九野之中,理論上的死刑,依舊要在秋季經由法部與稷下審議,再由攝政硃批。
於是,就可以很自然地認為,現行的授權體系,就是民將權力交予天,再由天給予聖人,聖人再經由有司治理。
這一現狀,相較之前,民族直接將權力讓渡與有司,有司再直接治理民族,或者如漢君更為偉大的嘗試,讓民人不經過授權,直接與天命等同的嘗試,在等級上自然是退步。
可若真的有神明,至少是類似夏天這般,至少在事實上擁有這暴烈的偉力,那麼退回到社會組織最初的形態,即人王直接宣稱自己是神明,並與祭司共治,在組織能夠動員的力量,組織能夠維繫自身的力量,是否有本質的不同呢?
因為人的目的,而人又如此弱小,所以要將權力讓渡給高遠的意志,才不至於搞出大亂子——事實上,正是在許多亂子之後,才有了這種組織形式的確立。
在形式確立之後,具體的構形,再作為節點依附於這一框架,形成天下的體系,彼此交織,難以分辨。
唯物論在哲學層面的目的,正是受揀選者,理應解放一切與自我,從困難與折磨重逃離,所以再有了物質對一切的壓倒。
即唯獨只有物質才可以支配意識,但若意識能夠動搖物質,問題就出現了。
事實上,甚至不需要足以動搖物質的純粹意志。只要像站起來河水般,將軀體組織起來就可以了。
因為困難沒有得到消弭,因為人的主觀意識始終是一切存在的基礎,因為生命的大年與小年,始終存在矛盾,因為人的本質可以只是有機物按照一定組織的結合,而非社會勞動。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要麼,是要有新的理論。要麼,是要有新的組織。
要麼就在前進之後,暫時退卻。因為退卻有時只是因為民人的進軍,而非精密的籌劃。但最後,似乎兩種常識都不成功。
於是物質的失敗,最終又催促了理論的失敗。
就這一種失敗而論,夏天覺得自己的社交理論,大概也必然失敗。
於是在此之前,至少就大年和小年的比喻,他覺得自己應該更學會相互。
既然是同學,在歷史的基礎上,他們能夠成為同學。在這種共同體之中,他自然是應當講禮貌的,但反過來,若是他人不講禮貌,就不是他的過錯了。
回應的禮節性的社交辭令,但若非要糾纏,是否有可待商榷的地方呢?
夏天的許多思緒,往往還是落到了空處,因為莫妮卡沒有再說話了,仿佛之前火山般的情緒,只是他的錯覺。
在許多思緒之後,似乎眾人都是不怎麼善於言辭的人。所以就算是歡迎,大概也沒什麼話可說。
紗世里的確有些疲憊,匆忙往胃中塞些東西,再書堆上蒙上外套,枕在雙臂之間休息。還要一隻手伸過來,握住他的衣袖。
作為有限的接觸,夏樹分潤了蛋糕,優里則泡了茶水。
紙杯蛋糕做了小貓造型,覆蓋糖霜,用可可做修飾。以業餘的角度和有限的條件來看,是很不錯的水準吧?
不過關於茶水,說實話,夏天是在紅茶和綠茶之間,是綠茶派的。在蜜茶和花茶之間,則是花茶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