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年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博弈論的三個基本原理:策略相互依存、占優原理、最大最小策略。博弈論和查理芒格的書我也有兩套,還沒想好哪個年齡段帶娃兒讀。昨天到了一套初一全科思維導圖和名人傳記,小妹她們孩子讀初一我就跟著提前三年布局找最佳閱讀材料和教輔書,這個世界百分之七八十齣版讀物翻翻就好,就像我和塵塵說的讀經典品經典,不要貪多嚼不爛,要咀嚼吃透。

  2016年我邊工作邊讀商學院邊當班長搞活動邊帶娃兒,那時候有同事開玩笑「你是要培養美國總統嗎?」,那時候塵塵兩歲我已經買了一兩千本中外經典繪本,那幾年真是存不下錢,雖然我獎金豐厚,尤其後來換工作最初是看高薪後來是看時間……時間是最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

  爺爺奶奶去世後,有段時間我生無可戀,重新買書讀書,育兒育己,重新養育自己,重讀四書五經和百年千年經典,廢寢忘食那種。

  2017年我帶塵塵去探望柏老師,他和接我送我回青島的我媽小妹妹說她現在看書比我多了,真厲害,也真能堅持。

  那時候,我重新翻看從小到大的日記周記筆記本和發表過的文章。甚至東生辭職的時候我都在想,我要成為我想成為的人,不是小時候夢想的李清照、李煜、納蘭性德詩詞大家,也不是青年時候喜愛的周恩來、季羨林、蔡元培、泰戈爾、林夕等,也不要成為我大學時代偏愛的曹雪芹、海明威、阿加莎等小說家,而是成為我最理想的樣子,不然對不起我這讀書破萬卷和痴心不悔入場券。無論作協和九三學社我都在猶豫,因為我依舊很難定位到底要走什麼樣子的一條路,不為俗事所累,亦不為政治、立場或國界所束縛,畢竟放棄了那麼多,走了那麼多「曲線救國」,才走到了今天。

  幾乎放棄了所有,屏蔽了所有的喜怒哀樂與外界接觸,只為在人生著相破相里找一處懸崖之花和打破重建的曙光,就是你完全放棄原來所有的堅持和文藝理論,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十八年。

  做商業,做學術,做教師,都不是我的初心,做閒散人和流浪詩人,做一個不會唱歌又喜歡吟唱的人,做一個徒步千里不忘「回家路」的人。

  2018年,在海大嶗山「尋根文學」學術會議,我會提問題時候哽咽,當時除了海大致遠學院的師生,還有台灣師生代表,就像當時老師分享的「我去美國交流學習,竟然被問住了,還不如一個外國人懂長城懂中國文化」,這是我二十多年的「心病」。

  我很多年讀英美小說原著,讀日本文學原著,看國外原版電影,那時候覺得很酷,覺得遠離中國傳統文化糟粕,覺得「走出去引進來」會更有力量。

  就像你遠離拋棄了原生家庭,重新定義你自己。

  直到有一天,學習蒙氏教育後,學習中外教育學、兒童心理學,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我們不是要斷代,要摒棄,而是要建立連結,和自己,和世界,和那個未知的另一個世界的自己,從我執到非我、他我、超我。這是一個非常痛苦的剝離過程,也是一個非常喜悅的成長過程,伴隨著陣痛與奇蹟。

  因為這一份生命的重建,我開始學習音樂、睡眠、自然療法,學習催眠和其他,訓練深度睡眠和心流等,感受力與美。

  親子閱讀的十年,我和塵塵讀了幾千本中外優秀文學繪本作品和科技先鋒文學,重新啟蒙教育和通識教育,一起補充常識和填補空白,就像他畫畫、主持、陶藝、編程老師說的我對他要求很高,同時對自己要求更高,可能我不擅長作畫和寫程序等,但是我會認真看他課堂表現和作業,會自我進修學習鑑賞和工藝,會從理論到實踐去花時間打磨,希望玩票到專業。

  因為他的創意想法,我的文字加持,這些年我們一起共創了許多優秀作品,他有畫有陶藝有視頻音頻做紀念,而我許多是無形的,我和他所有的特長班老師成為閨中密友或茶話好友,真好。

  或許這就是轉念的力量和轉角遇到愛的寫照。

  我年輕時候幾乎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在公司上班同事來了又走我幾乎都注意不到,領導問我同事去哪裡了基本白問,我完全沉迷工作和自己節奏了,全情投入。那時候一天幾百個電話幾千條信息。老高一直這種狀態。

  我從來不羨慕工作狂,我只是覺得很殘酷,這個世界的「異化」和「進步」讓我們像關在籠子裡和井底之蛙的人,像套中人和不穿衣服的國王……許多時候我不知道是好是壞,是教育的成功還是失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這也是年紀越大越喜歡魯迅文章的原因吧。

  像《雷雨》,像《四世同堂》,像《茶館》,像《飄》、《簡愛》、《傲慢與偏見》《悲慘世界》都影響了我很多年,不管文學創作還是工作、生活選擇。


  我一直儘量防止自己「異化」和「麻木」,希望自己保持敏銳度和敏捷,希望自己不關注新聞但是要時效性,希望自己遠離人群但關愛親朋好友,希望自己保持距離和批判性思考……

  許多時候天然天成與後天訓練一眼萬年,真是不一樣的感覺與世界。

  就像有人解讀的「忙」通「盲」和「亡」,一個太忙的人心就死亡了,眼也死亡了。

  他強任他強,他弱任他弱,不介入別人命運,醫不叩門……做好自己,看顧好對你好你又愛著的人,兼顧做點公益。

  往後餘生,不貪戀過往,但希望弱關係到強連接;不畏懼當下,但希望每一天每一年都掌握新技能和超越自我;不奢望將來,但希望我們教學相長的這些年成為他幸福童年甚至一生成長的溫床和底氣。

  就像蘇軾寄語孩子的,不是希望他聰明一世,而是「魯且愚」也好,只要健康快樂就好,只要他陽光豁達和閨蜜宋芹聊天總會直擊人心與人性,她說:就像瓊瑤,寫了這麼多愛情故事,自己的人生呢,她就是她老公賺錢的工具,平鑫濤死的時候偷偷立下遺囑,把財產都給他自己孩子了……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不能直視,一個是太陽,一個是人心。許多時候我就在想,人活著到底為了什麼?什麼才是人生的意義,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甚至死亡和病痛手術都需要家屬簽字……我們到底為了什麼奮鬥,又為了什麼放棄,每一份得失之間,都是三觀選擇,是利益權衡,是人的獸慾和神性交織交戰……我從來沒這麼清醒過,也從來沒這麼努力活著又失望至極……因為走過了許多跌宕起伏,面臨多次生死瀕危,所以才一次次躬身入局又轉身出局。每一份殺伐果斷,背後都是赤裸不能直視的人性與人心,因為知道因果,敬畏規則,珍愛生命,才讓我們選擇: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願我們這一生,無論走到哪裡,走向何方,肉體隕滅,靈魂擺渡,都能有歸途也有來處。如此,就好。

  我相信一句話: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書房,最好的成長是野蠻生長,最好的起跑線是父母的肩膀。雞娃不如雞自己[捂臉]

  這些年碎片化時間充分利用,也帶給我許多友誼和作品靈感,帶給我許多「小財」和收穫。

  一切都剛剛好。

  希望每一年年終畫句號,而非逗號或省略號。

  希望每一年新啟,我們都是道與術結合、知行合一。

  守正心,行正念。

  我本書中詩畫仙,笑看紅塵人世間。

  所有過往,皆為序章。心之所向,步履皆往。

  寫在2024.12.13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