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鎮江北固山下搭建擂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人怎麼申問?」

  聽到賈雨村要親自審問土匪頭子,高翔擔心出意外,追問了一句,本來只是走個流程,他以為節度使大人沒空,直接推出去殺了。

  「公審,通知老百姓,就在北固山下舉行!」

  賈雨村要得民心,他打算把鎮江作為實驗,在這搞軍事管理,實行全民皆兵,同時推行其他理想的社會,比如分地。

  既然賈雨村定了調子,江東軍就開始忙活,在北固山下搭了一個舞台,還根據賈雨村的設計,搞了一個大喇叭,方便老百姓聽得清楚。

  之所以建立舞台,賈雨村考慮的比較多,既然建了,就搞大一點,不能浪費了。作為公審只是開始,以後還可以有其它用處。

  這個時候娛樂活動比較少,老百姓也要勞逸結合,還可以輸出價值觀,要忠心於節度使,而不是二八不考的老神仙,陣地就在這,如果賈雨村不要,白蓮教和朝廷可在等著收割這些韭菜。

  這個台子還可以用來做擂台,比武練兵用,當然沒事的時候,說個評書來段歌舞也可以,那不是主要用途。

  台子的搭建就讓高翔負責,一客不煩二主,鎮江的問題是比較簡單,不需要太多行政人員,就等盧氏帶著後勤營來了以後,開始搞軍屯。

  為啥要搞這些,老百姓喜歡,據《史記》記載:「自五帝以至秦……冬賽禱祠。」自遠古黃帝時代,中國的先民們就有在冬季舉行「競賽活動以祭祀祖先」的先例。

  競賽活動到底有何內容?在許多原始社會流傳下來的岩畫中,有許多與巫術相結合的「較武」內容。只不過那時候沒有特製的擂台,大家聚集起來,在廣場上看勇士們表演。

  秦漢時期,角牴盛行,主要用於娛樂活動。除了在民間,角牴也進入宮廷。秦二世是角牴的第一號粉絲,為看角牴,幾乎是廢寢忘食,「先王之禮,沒於淫樂之中矣。」

  擂台上一般是三人,上身赤裸,下身穿短褲。左邊一人平伸雙手,與現代武術散打「開始」的口令手勢一致,是比賽的裁判。

  周圍有比賽的帷幕,上部有帷幕結帶。此時的角牴比賽,應該是在帷幕中進行的。而比賽場地則為平台。

  宋代相撲盛行,無論是宋代宮廷宴會上,還是民間的「勾欄瓦肆」,都有相撲運動。《夢梁錄》記載:「杭城有周急快、王急快、楊長腳……囂三娘、黑四姐等女眾。」

  由此可見,宋代除了男子廣泛參與相撲格鬥之外,女子也有參與,且有許多高手。除了相撲表演,宋代還有許多正式的比賽,打擂台。

  在明萬曆年間《忠義水滸傳》中「智撲擎天柱」的章節,有宋代擂台的形制,約一人高的木質長方形擂台,插有旗幡,四周開放無遮擋。

  中國古代的擂台規則混亂,擂台大小、材質與高度也無統一的標準,時而高台壘築,時而「畫地為牢」,並未出現真正的「台面」。

  時而石塊、夯土堆砌,時而木台搭建。時而規定點到為止,時而又規定「簽訂生死契約」「非死即傷」。

  而賈雨村知道,國外也在搞擂台玩玩,英國著名拳擊家傑克·布勞頓,制定出了最早的一份拳擊規則,規則中規定,「在比賽過程中,如一方被擊倒在地,經30秒不能起來,即為失敗。當一方倒地後,對方不能再繼續進行攻擊。」

  後來為了不傷到觀眾,拳擊規則進行了修改,第一次明確要求,「比賽時拳台四周必須圍起圍繩」。

  西方拳擊界與中國武術進行對抗賽,由上海遠近聞名的武術家王子平帶領八名武師,代表中國武術毅然對戰西洋拳擊,決心為國人爭光,打敗洋人。

  比賽是在上海回力球場舉辦,比賽的拳台便是「圍繩擂台」。俄國拳手馬索羅夫和15歲中國小將蔡龍雲的比賽成為焦點。最終,這場比賽蔡龍雲3:0戰勝馬索羅夫取得勝利。

  這也是賈雨村記憶中,第一次出現了傳統武術和拳擊圍繩擂台「共存」的畫面。至於建國以後,那發展也是採取拿來主義。

  在第四屆全運會期間,國家體委安排浙江省和北京體院散手代表隊去往石家莊,與河北省散手隊進行表演賽。

  這次的比賽沒有採用一般意義上的擂台,只在有相關保護措施的地面上畫一半徑為三米的圓圈,出圓即判出界,類似於現在的下台,安全性也與從前高台壘築相比得到了保障。

  全國散打比賽在蘭州市舉行,本次比賽在此前散手對抗表演賽的基礎上,首次進行設台比賽。台高60厘米,長、寬各為8米,中心有一幅太極圖,旨在突出我國的民族文化與特點。

  微微高出地面的台面和四周用於保護的安全措施不僅保留了擂台比賽的競爭性,也極大地保障了運動員的身體安全。自此,武術散手的比賽與擂台形式被確定下來,極大地表現了中華武術的風格。

  北京國際武術散手邀請賽在首都體育館舉辦,49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擂台也更加規範。比賽在「高80厘米,長800厘米、寬800厘米」的方形擂台上舉辦。

  為將武術散打推向市場,中國武術協會、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進行了積極地嘗試。開始運作「武術散打南北爭霸賽」,推出「中國功夫VS美國職業拳擊爭霸賽」,與此同時,舉行了3次「搏擊職業試點賽」和2次「搏擊水上擂台賽」。

  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開賽,比賽採用了「國際標準拳台」,「拳台寬度為7米,呈正方形。拳台圍繩從內側量為6米,呈正方形。台面應高出地面至少90厘米,但不超過122厘米。」

  賈雨村琢磨了一下,有成熟的當然要用啊,沒必要還走老路,老百姓就喜歡看個熱鬧,第一次在「競賽規則」中將「圍繩擂台」的傳統固化了下來。

  《擂台競賽規則》作了重大改變,在《場地與器材》中規定,「比賽時使用標準擂台,並應符合如下要求,擂台對邊距離為8.5米,呈六角形。台面邊長4.9米,圍繩與台邊內側距離為50厘米,台高120厘米。」

  至於參加的人,自由報名,不過要在節度使登記,經過批准才可以上場,表現優秀的,可以作賈雨村的護衛,或者當兵,這就是後話。

  賈雨村的想法是,通過擂台的形式在鎮江,嘗試做功夫熱,順便增加民間的心引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