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看了肝疼,所以想說幾句。
好像近些年來,所有歷史上本就已經蓋棺定論數百年,甚至千年的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對大奸大惡者,為其「平冤昭雪」;對古來稱頌者,令其「原形畢露」。
這種扭曲的論調,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潮流。
不患論調怪不怪,只患論調夠不夠驚世駭俗。
古人都言直筆寫史,齊太史,晉董狐,秉筆直書,為人稱讚。
或者是孔老人家曲筆寫春秋,起了個不好的頭。又或者這得怪到李唐王朝的頭上,李家的一些皇帝,總忍不住要看史官寫了寫什麼,以至於為了保住腦袋,『直筆』慢慢衰落。
以致有人開始懷疑,史書中的記錄多少為真,多少為假。
後來,有種論調蔓延開來——史書上記錄的,都是功成者的讚歌,失敗著的墓志銘。
現在,又發展成為一句,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如此虛無主義史觀,現在甚囂塵上,似乎在一些歷史事件中,能解釋出前人未有之論調,才是真正的思考者。
陰謀論的腔調,解構主義的手法。任何一個人物,任何一個事件,都能賦予其和以前數百年、千年來,相反的結論。
近些年來,古來英雄人物,無一不被這種腔調,這種手法,賦予其「另一種意義」。
本來這種事,古人、前人也都做過。
但像近些年來這樣,鋪天蓋地,卻又只摘出隻言片語,就給人重新定義的貽笑大方的論述,簡直讓人瞠目結舌。
以前,我和人爭論過,也向來溫言細語。
只說時代不同,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局限性,不能以今人的眼光,去看舊時人的事。
腐朽的是該批判,這是進步。
但以前的,難道都是糟粕麼?
有時候,我真不想再和人爭執,因為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
我本來可以忍的。
但思來想去,覺得對於這第一本書,和對於維護我的寥寥數位書友,無論如何,我還是要說些什麼的。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看到壞的東西,我要說;不讓我說,不可以。
可是,要是讓我一一反駁,卻實在又不想費這個心力。
其實只要略微理清明朝中樞如何運作,從宣德年間到正統初開始,瓦剌如何一步步座大,基本統一了北方話語權。
太宗皇帝五征北漠,打的從來不是一家,向來都是誰強打誰,絕不放任一家獨大。
怎麼到了正統年間,就偏偏出了這一家獨大的事?
劉球劉廷振怎麼死的?《諫伐麓川疏》看過沒有?
初年就有人提過瓦剌座大,會威脅北方邊防。
那些邊防遞來的摺子,都是有記載的。中樞決策層,為何一直充耳不聞?
還有說大瓦剌各種蹊蹺,扯什麼土木鬧之變是朱祁鎮巡邊。
那麼多當時的明人著述記載,都沒看麼?
不說《明史》,《明實錄》,《紀事本末》等
劉定之的《否泰錄》,李實的《北使錄》,袁彬的《北征事跡》,楊銘的《正統臨戎錄》可以相互參照著看看,怕是也能大概還原出一些事。
至于于謙此人。
他的詩集沒看麼?他一生踐行,他的詩里是完全對的上的。
每一個時期做的詩,能看出他的心境變化,對應的當時的朝局也是完全對的上的。
為什麼一定就要去污衊一個早已蓋棺定論,數百年學人,無一不感佩心懷的人。
至於說什麼于謙舉薦的武官,皆都是所謂巡撫地方境內的武官。
于謙的軍事思想了解過沒有?《明經世文編》里,于謙的各種奏疏,奏議,略微看一看,就知道他向來主張「兵將相識」。
那樣緊急的時刻,他不用「相識」的將領,用誰?千軍萬馬,懸於一將,正因為「相識」,才能知其勇略膽識,統兵之才。
本人慚愧,涉獵甚少,不能通讀所有史書、史論。
即便是短短某一個時期,很多事也都並不盡都知曉。
但才疏學淺,亦當小心翼翼,唯恐為前人先輩抹黑。
為何有些人,明明邏輯漏洞很大,偏能信口雌黃,且還自覺擲地有聲?
對待每一個先輩英雄,我輩如何能,如何敢這樣大放厥詞。
這究竟是個什麼世道?
這種扭曲的論調,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潮流。
不患論調怪不怪,只患論調夠不夠驚世駭俗。
古人都言直筆寫史,齊太史,晉董狐,秉筆直書,為人稱讚。
或者是孔老人家曲筆寫春秋,起了個不好的頭。又或者這得怪到李唐王朝的頭上,李家的一些皇帝,總忍不住要看史官寫了寫什麼,以至於為了保住腦袋,『直筆』慢慢衰落。
以致有人開始懷疑,史書中的記錄多少為真,多少為假。
後來,有種論調蔓延開來——史書上記錄的,都是功成者的讚歌,失敗著的墓志銘。
現在,又發展成為一句,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如此虛無主義史觀,現在甚囂塵上,似乎在一些歷史事件中,能解釋出前人未有之論調,才是真正的思考者。
陰謀論的腔調,解構主義的手法。任何一個人物,任何一個事件,都能賦予其和以前數百年、千年來,相反的結論。
近些年來,古來英雄人物,無一不被這種腔調,這種手法,賦予其「另一種意義」。
本來這種事,古人、前人也都做過。
但像近些年來這樣,鋪天蓋地,卻又只摘出隻言片語,就給人重新定義的貽笑大方的論述,簡直讓人瞠目結舌。
以前,我和人爭論過,也向來溫言細語。
只說時代不同,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局限性,不能以今人的眼光,去看舊時人的事。
腐朽的是該批判,這是進步。
但以前的,難道都是糟粕麼?
有時候,我真不想再和人爭執,因為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
我本來可以忍的。
但思來想去,覺得對於這第一本書,和對於維護我的寥寥數位書友,無論如何,我還是要說些什麼的。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看到壞的東西,我要說;不讓我說,不可以。
可是,要是讓我一一反駁,卻實在又不想費這個心力。
其實只要略微理清明朝中樞如何運作,從宣德年間到正統初開始,瓦剌如何一步步座大,基本統一了北方話語權。
太宗皇帝五征北漠,打的從來不是一家,向來都是誰強打誰,絕不放任一家獨大。
怎麼到了正統年間,就偏偏出了這一家獨大的事?
劉球劉廷振怎麼死的?《諫伐麓川疏》看過沒有?
初年就有人提過瓦剌座大,會威脅北方邊防。
那些邊防遞來的摺子,都是有記載的。中樞決策層,為何一直充耳不聞?
還有說大瓦剌各種蹊蹺,扯什麼土木鬧之變是朱祁鎮巡邊。
那麼多當時的明人著述記載,都沒看麼?
不說《明史》,《明實錄》,《紀事本末》等
劉定之的《否泰錄》,李實的《北使錄》,袁彬的《北征事跡》,楊銘的《正統臨戎錄》可以相互參照著看看,怕是也能大概還原出一些事。
至于于謙此人。
他的詩集沒看麼?他一生踐行,他的詩里是完全對的上的。
每一個時期做的詩,能看出他的心境變化,對應的當時的朝局也是完全對的上的。
為什麼一定就要去污衊一個早已蓋棺定論,數百年學人,無一不感佩心懷的人。
至於說什麼于謙舉薦的武官,皆都是所謂巡撫地方境內的武官。
于謙的軍事思想了解過沒有?《明經世文編》里,于謙的各種奏疏,奏議,略微看一看,就知道他向來主張「兵將相識」。
那樣緊急的時刻,他不用「相識」的將領,用誰?千軍萬馬,懸於一將,正因為「相識」,才能知其勇略膽識,統兵之才。
本人慚愧,涉獵甚少,不能通讀所有史書、史論。
即便是短短某一個時期,很多事也都並不盡都知曉。
但才疏學淺,亦當小心翼翼,唯恐為前人先輩抹黑。
為何有些人,明明邏輯漏洞很大,偏能信口雌黃,且還自覺擲地有聲?
對待每一個先輩英雄,我輩如何能,如何敢這樣大放厥詞。
這究竟是個什麼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