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糾結的金英
喜寧火急火燎,似熱鍋上的螞蟻。
金英卻悠哉悠哉的端起茶盞,輕呷了一口。
最後在喜寧滿懷期待的眼神中,意有所指的說了一句:「現在知道急了?可惜晚了,陛下已經知道了。」
「陛……陛下,知……知道了?」
金英的一句話,如晴天霹靂、旱地驚雷。
喜寧挨了這一記,魂兒飄飄蕩蕩,仿佛脫離了軀體。
身體搖搖晃晃,口中嘟嘟囔囔,就似那失了心的人,只剩下軀殼,卻沒了生氣。
金英見他這副模樣,心裡升起一絲暢快。
喜寧自從被王振點了名,讓他可以隨意進出司禮監,還得了個隨堂聽差的身份後,就整日往王振的值房裡鑽。
即便偶爾經過金英的值房,也向來都是一閃而過,從不作停留。
金英其實也不是非要他來,只是他那副唯王振馬首是瞻的勁兒,讓金英很是膩味。
前些時日,又聽聞他新起一座宅子,氣派的很。
這小子平日裡仗著有王振護著,膽子越來越大,宮內傳出不少他的閒話來。
就連金英自己,也都聽見過好幾次。
這才從烏木牌換成牙牌不到半年,行事就如此大膽。
若是任憑其發展,豈不是有朝一日,都能爬到他這個司禮監秉筆頭上了?
奈何這小子背後有王振,金英是再膩味他,也只能強壓下要去尋他晦氣的念頭。
直到今日看見順天府參劾的那份名單,本來只是覺得外庭一幫文官互掐,金英也樂得看笑話。
直到看見名單最尾處,喜寧的名字赫然在列。
心裡頭突然間不知怎麼的,就生出一個念頭。
於是等不及拿給王振看,就直接遞了上去。
後來,陛下看了奏疏的反應,王振最後那記眼神,讓他有些後悔自己如此衝動行事。
可是現在見到喜寧這副模樣,他又覺得自己心裡暢快了許多,覺得將奏疏直接遞上去這個舉動沒錯。
看著喜寧失魂落魄的模樣,也不知怎的,他心裡又空落落的。
突然感覺好生無趣,自己一大把年紀,和一個小輩計較這些。
於是嘆了口氣,開口道:
「小寧子,王公在乾清宮和陛下說話呢!你也不用著急,王公如此器重你,定然會在陛下面前替你說話。」
喜寧卻似突然間神遊歸來:「王叔也知道了?」
「和陛下正說順天府遞上來的奏疏中,那份名單的事,怎麼能不知道?」說完,又嘆了口氣:「小寧子,聽叔一句勸,趕緊將那些工匠放了,多拿些銀子堵了他們的嘴,屆時王公再和陛下說說,也許能免了你的罰。」
「工匠?什麼工匠?」喜寧一愣。
金英慢慢沒了表情,眼睛眯成一條縫看喜寧。
「小寧子,當真要和我裝糊塗?」
喜寧腦海中將連日來的事情,飛快的過了一遍。
突然想起前幾日,似乎聽弟弟隨口提過一句,說是有人攔了楊閣老的轎子喊冤,最後順天府尹將人接走的事。
再和金英剛剛說的話湊在一起,稍稍轉動一下腦子,也就明白了怎麼回事。
聽見不是瓦剌使團的事,喜寧反而鬆了口氣。
工匠?那也算事兒?
不過臉上卻依然盡顯著急,就要出門。
「小寧子,你又要去做什麼?乾清宮你進得去麼?」金英喊住了他。
乾清宮是禁中之禁,門衛森嚴。除了司禮監掌印、秉筆太監和乾清宮管事太監可以不經稟報進出。
其他任什麼人,沒有皇上的旨意,都是不得人內的。
便是喜寧這樣極得陛下歡心的,也依然不能。
況且,王振現在正和陛下談事。
便是金英自己,也不敢在沒有急事的情況下,冒冒失失,直接闖過去。
喜寧心裡著急,隨口應付了一句:
「我就在門口等王叔出來。」
說完,草草打了個躬,也不等金英開口,就又跑了。
金英瞪圓了眼睛。
「狗改不了吃屎,我又何必管他?」
最後氣鼓鼓端起桌上茶盞,將已經涼透了的茶水,一股腦兒倒進嘴裡。
猶自不解氣,將茶盞摜在桌面上,口中重重『哼』了一聲。
……
太皇太后張氏,自洪武二十八年被封為燕王世子(仁宗皇帝)妃。
算上建文朝,算是真正的歷經六朝。
且真正見識過大場面和許多隱秘事的『貴人』。
自從兒子宣德皇帝歿後,外朝曾有傳言,太皇太后有廢幼立長之心。
但最終,這個女人卻用實際行動告訴所有人,她並沒有。
正統皇帝年幼,她大權獨攬。又有人議論,後宮干政,乃是國朝衰弱之相,亦是後宮亂政之前兆。
這一切,張氏都瞧在眼裡,聽在耳中。
奈何皇帝實在懵懂,這一切,她也只能聽之隨之。
這兩年皇帝慢慢大了,她也在慢慢衰弱老去,至此,也是將權利歸還給陛下的最好時機。
她自己乾脆落個清淨。
正統皇帝初涉朝政,自然想要做出些事情。加之又受自小陪著他的大伴,如今的司禮監掌印王振循循善誘。
以致於外朝官員,動輒受罰。
荷校,下獄,各部堂官幾乎輪了個遍。
好在只是對京中官員嚴苛,對各地方官和巡撫地方大臣還算寬宥,大明朝這才沒出什麼亂子。
但總歸讓在京官員認識到了王振對於正統皇帝陛下的影響力。
近兩年來,在京官員中。
善經營者,阿諛逢迎之舉,屢屢突破道德下線,跪拜內廷太監已成常例。
勇於任事者,未免內廷掣肘,也都各自送上孝敬。
這時候,所有人又都開始懷念,朝初時太皇太后秉政那幾年。於是又一改之前口吻,明里暗裡開始勸說太皇太后出山。
只是這次,他們沒有像之前那樣,得償所願。
她太老了,而且身體也在一天天變差。
久臥病榻的她,就連陛下每日請安問福的常例,也讓減省了許多。
朝中的事情,仿佛一切都和她沒了關係。
她似乎只想清靜的走完這最後一段路。
今日午間,太皇太后張氏感覺身體輕健了許多。一時興起,就讓隨侍多年的女官徐姑姑,陪她遊園。
哪知徐姑姑剛安排停當,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慈寧宮管事大太監興安,急匆匆進了屋子。
等興安磕完頭,行過拜見禮,說出來由。
太皇太后還在思慮,一旁徐姑姑卻早已急的臉上紅撲撲的,她有心向太皇太后請示,卻又怕擾了老人家思緒。
她的心思自然瞞不過相處多年的興安。
於是做起了這個中人:「徐姑姑多久沒見徐良了?」
金英卻悠哉悠哉的端起茶盞,輕呷了一口。
最後在喜寧滿懷期待的眼神中,意有所指的說了一句:「現在知道急了?可惜晚了,陛下已經知道了。」
「陛……陛下,知……知道了?」
金英的一句話,如晴天霹靂、旱地驚雷。
喜寧挨了這一記,魂兒飄飄蕩蕩,仿佛脫離了軀體。
身體搖搖晃晃,口中嘟嘟囔囔,就似那失了心的人,只剩下軀殼,卻沒了生氣。
金英見他這副模樣,心裡升起一絲暢快。
喜寧自從被王振點了名,讓他可以隨意進出司禮監,還得了個隨堂聽差的身份後,就整日往王振的值房裡鑽。
即便偶爾經過金英的值房,也向來都是一閃而過,從不作停留。
金英其實也不是非要他來,只是他那副唯王振馬首是瞻的勁兒,讓金英很是膩味。
前些時日,又聽聞他新起一座宅子,氣派的很。
這小子平日裡仗著有王振護著,膽子越來越大,宮內傳出不少他的閒話來。
就連金英自己,也都聽見過好幾次。
這才從烏木牌換成牙牌不到半年,行事就如此大膽。
若是任憑其發展,豈不是有朝一日,都能爬到他這個司禮監秉筆頭上了?
奈何這小子背後有王振,金英是再膩味他,也只能強壓下要去尋他晦氣的念頭。
直到今日看見順天府參劾的那份名單,本來只是覺得外庭一幫文官互掐,金英也樂得看笑話。
直到看見名單最尾處,喜寧的名字赫然在列。
心裡頭突然間不知怎麼的,就生出一個念頭。
於是等不及拿給王振看,就直接遞了上去。
後來,陛下看了奏疏的反應,王振最後那記眼神,讓他有些後悔自己如此衝動行事。
可是現在見到喜寧這副模樣,他又覺得自己心裡暢快了許多,覺得將奏疏直接遞上去這個舉動沒錯。
看著喜寧失魂落魄的模樣,也不知怎的,他心裡又空落落的。
突然感覺好生無趣,自己一大把年紀,和一個小輩計較這些。
於是嘆了口氣,開口道:
「小寧子,王公在乾清宮和陛下說話呢!你也不用著急,王公如此器重你,定然會在陛下面前替你說話。」
喜寧卻似突然間神遊歸來:「王叔也知道了?」
「和陛下正說順天府遞上來的奏疏中,那份名單的事,怎麼能不知道?」說完,又嘆了口氣:「小寧子,聽叔一句勸,趕緊將那些工匠放了,多拿些銀子堵了他們的嘴,屆時王公再和陛下說說,也許能免了你的罰。」
「工匠?什麼工匠?」喜寧一愣。
金英慢慢沒了表情,眼睛眯成一條縫看喜寧。
「小寧子,當真要和我裝糊塗?」
喜寧腦海中將連日來的事情,飛快的過了一遍。
突然想起前幾日,似乎聽弟弟隨口提過一句,說是有人攔了楊閣老的轎子喊冤,最後順天府尹將人接走的事。
再和金英剛剛說的話湊在一起,稍稍轉動一下腦子,也就明白了怎麼回事。
聽見不是瓦剌使團的事,喜寧反而鬆了口氣。
工匠?那也算事兒?
不過臉上卻依然盡顯著急,就要出門。
「小寧子,你又要去做什麼?乾清宮你進得去麼?」金英喊住了他。
乾清宮是禁中之禁,門衛森嚴。除了司禮監掌印、秉筆太監和乾清宮管事太監可以不經稟報進出。
其他任什麼人,沒有皇上的旨意,都是不得人內的。
便是喜寧這樣極得陛下歡心的,也依然不能。
況且,王振現在正和陛下談事。
便是金英自己,也不敢在沒有急事的情況下,冒冒失失,直接闖過去。
喜寧心裡著急,隨口應付了一句:
「我就在門口等王叔出來。」
說完,草草打了個躬,也不等金英開口,就又跑了。
金英瞪圓了眼睛。
「狗改不了吃屎,我又何必管他?」
最後氣鼓鼓端起桌上茶盞,將已經涼透了的茶水,一股腦兒倒進嘴裡。
猶自不解氣,將茶盞摜在桌面上,口中重重『哼』了一聲。
……
太皇太后張氏,自洪武二十八年被封為燕王世子(仁宗皇帝)妃。
算上建文朝,算是真正的歷經六朝。
且真正見識過大場面和許多隱秘事的『貴人』。
自從兒子宣德皇帝歿後,外朝曾有傳言,太皇太后有廢幼立長之心。
但最終,這個女人卻用實際行動告訴所有人,她並沒有。
正統皇帝年幼,她大權獨攬。又有人議論,後宮干政,乃是國朝衰弱之相,亦是後宮亂政之前兆。
這一切,張氏都瞧在眼裡,聽在耳中。
奈何皇帝實在懵懂,這一切,她也只能聽之隨之。
這兩年皇帝慢慢大了,她也在慢慢衰弱老去,至此,也是將權利歸還給陛下的最好時機。
她自己乾脆落個清淨。
正統皇帝初涉朝政,自然想要做出些事情。加之又受自小陪著他的大伴,如今的司禮監掌印王振循循善誘。
以致於外朝官員,動輒受罰。
荷校,下獄,各部堂官幾乎輪了個遍。
好在只是對京中官員嚴苛,對各地方官和巡撫地方大臣還算寬宥,大明朝這才沒出什麼亂子。
但總歸讓在京官員認識到了王振對於正統皇帝陛下的影響力。
近兩年來,在京官員中。
善經營者,阿諛逢迎之舉,屢屢突破道德下線,跪拜內廷太監已成常例。
勇於任事者,未免內廷掣肘,也都各自送上孝敬。
這時候,所有人又都開始懷念,朝初時太皇太后秉政那幾年。於是又一改之前口吻,明里暗裡開始勸說太皇太后出山。
只是這次,他們沒有像之前那樣,得償所願。
她太老了,而且身體也在一天天變差。
久臥病榻的她,就連陛下每日請安問福的常例,也讓減省了許多。
朝中的事情,仿佛一切都和她沒了關係。
她似乎只想清靜的走完這最後一段路。
今日午間,太皇太后張氏感覺身體輕健了許多。一時興起,就讓隨侍多年的女官徐姑姑,陪她遊園。
哪知徐姑姑剛安排停當,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慈寧宮管事大太監興安,急匆匆進了屋子。
等興安磕完頭,行過拜見禮,說出來由。
太皇太后還在思慮,一旁徐姑姑卻早已急的臉上紅撲撲的,她有心向太皇太后請示,卻又怕擾了老人家思緒。
她的心思自然瞞不過相處多年的興安。
於是做起了這個中人:「徐姑姑多久沒見徐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