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畔的「摩天大樓」——河濱大樓
我和唐小姐從四行倉庫逛到河濱大樓,現在就讓我講講河濱大樓吧!
蘇州河自西向東,緩緩流淌,穿越繁華的SH市區,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居民。在這條河流的沿岸,矗立著一座歷史悠久的建築——河濱大樓。它不僅是上海近代建築史上的瑰寶,更是這座城市文化與生活的縮影。
河濱大樓,上海HK區北蘇州路20號,靠近黃浦江與蘇州河的交匯處,位於今天SH市虹口、靜安(原閘北)、HP區交界處,由天潼路、江西北路、河南北路和蘇州河圍出的地塊。處於公共租界與閘北交界處在其西側不遠處的XZ北路,而天后宮與上海總商會作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出資購得北河南路對面區塊」,曾是租界中的華區飛地,司法管轄並不隸屬於租界。這座建築不僅是上海的百年老樓,更是上海近代建築的瑰寶,承載著無數的故事與傳奇。河濱大樓,一座歷經歲月洗禮卻依舊熠熠生輝的摩天大樓,見證了上海這座城市的繁榮與變遷。
1896年,公共租界工部局之所以看重並買下河南北路,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上海北站的落成。20世紀初,河南北路成為進出上海北站的交通要道,商業繁盛,工部局買下它後則進一步提升了該地塊的商業價值。此時距離中法戰爭時期沙遜從買辦徐潤手裡買下河濱大樓的地塊僅10年出頭。
河濱大樓由英商新沙遜洋行投資,公和洋行設計,新申營造廠建造。新沙遜洋行的當家人維克多·沙遜在繼承了家族企業後,積累了雄厚的資本,並轉向房地產投資。他購買了位於蘇州河畔的一塊土地,並決定在此建造高層住宅河濱大樓始建於1931年,於1935年竣工。但事實上,1932年底就已經有房客入住了。其路牌號橫跨了北蘇州路340到424號。大樓占地面積6872平方米(一說6916平方米),建築面積5.4萬平方米,原高8層,中間轉角處頂端設八角形塔樓一座。1978年在原有基礎上加建3層,成為現在看到的11層。河濱大樓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外觀以仿古典主義風格為主,但又在細節上融入了巴洛克式和新藝術運動的元素,使其獨具特色。其高聳挺拔的體態和優雅的線條,在當時的中國乃至遠東地區都是罕見的。河濱大樓是當時上海乃至遠東地區最高的公寓樓,被譽為「遠東第一公寓」
河濱大樓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北臨蘇州河,南望繁華的南京東路,東接四川北路商業街。這樣的位置使得河濱大樓成為了一個集居住、商業、休閒於一體的綜合性地標。在這裡,居民們可以享受到便捷的交通、豐富的購物選擇以及寧靜的河畔風光。由於塊地因管轄權犬牙差互而成為管理死角,隔著河南北路的上海總商會時常作為社會動員(如支持國貨/抵制洋貨,抗美援朝捐款捐物)、遊行示威的起點,既有資本權力、民族主義的符號意義,周邊地區也具備租界法治的保護。河濱大樓的十一個出入口,七個樓梯,九部電梯帶來的迷宮效應和隱蔽性更是為這些社會活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走進河濱大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獨特的建築風格。河濱大樓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地形因素。由於地塊形狀不規則,設計師巧妙地將大樓平面設計成「S」狀或連續「∽」形,既解決了通風採光問題,又與沙遜洋行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相吻合。這種設計在當時上海是獨一無二的,呈現出現代派建築的風格。大樓外觀採用了歐洲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設計手法,既有古典的莊重與優雅,又不失現代的簡約與時尚。紅磚牆面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仿佛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與輝煌。窗戶設計則採用了拱形和方形相結合的方式,既增加了建築的層次感,又使得室內光線更加柔和、舒適。大樓四面臨馬路,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具有較高的歷史和社會價值。
河濱大樓的內部結構同樣令人讚嘆。大樓內部設有寬敞的公共走廊和電梯間,方便居民和訪客的日常出行。房間布局合理,空間利用充分,既滿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又體現了建築的人性化設計。此外,大樓還配備了先進的消防設施和安全系統,確保居民的安全與舒適。
在建築細節上,河濱大樓同樣展現出了高超的工藝水平。比如,大樓的樓梯扶手採用了精美的木雕圖案,既美觀又實用;電梯間的天花板則裝飾有華麗的吊燈和浮雕圖案,彰顯出建築的奢華與氣派。這些細節不僅提升了建築的整體品質,也體現了當時建築師和工匠們的精湛技藝和審美追求。
河濱大樓的歷史背景同樣豐富多彩。在20世紀初期,上海正處於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河濱大樓的建成不僅滿足了當時城市居民對於高品質住宅的需求,也推動了周邊地區的商業繁榮和經濟發展。
河濱大樓曾是上海灘上最負盛名的公寓樓之一,是上海灘上流社會的聚集地,許多社會名流和富商巨賈都曾在此居住。許多社會名流、商界精英和文化名人都曾在這裡居住過。他們在這裡度過了許多難忘的時光,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回憶。這裡發生過無數的故事和傳奇,成為了上海灘歷史的一部分。
河濱大樓自建成之日起,便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雅致的環境,吸引了眾多外僑前來租住。早期的租戶中,英美人及西班牙人占據多數,他們或是虹口一帶的商人,或是供職於各大公司的高級職員,亦不乏海關及公共租界工部局的高級管理人員。此外,聯利影片公司、聯合電影公司等影業機構也紛紛租用該公寓設立辦事機構。
1938年,隨著大批歐洲猶太難民湧入上海尋求庇護,身為猶太人後裔的沙遜慷慨解囊,無償將河濱大樓的部分房間用作上海猶太難民接待站,為這些身處困境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安全的避風港。在戰爭年代,河濱大樓也見證了無數英勇無畏的抗爭和犧牲。許多愛國志士曾在這裡組織抗日救亡運動,為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故事和精神將永遠銘刻在河濱大樓的歷史長河中。然而,好景不長,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淪陷,河濱大樓也隨之被日軍強行占據。
抗戰勝利後,公寓一度被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接管使用,但不久後便被沙遜收回。進入20世紀五十年代,上海中醫學院在此創立,SH市第一人民醫院也曾在此設立診室。時至今日,河濱大樓依然作為公寓住宅存在著,並且因其獨特的建築風格與豐富的歷史背景,成為了備受矚目的旅遊景點和拍攝取景地。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作家伊羅生(Harold Robert Isaacs)曾在上海編輯左翼刊物《中國論壇》,並於1932年入住河濱大樓。在這裡,他接待了包括魯迅在內的眾多左翼人士,共同探討時代變革。魯迅就曾多次造訪伊羅生位於河濱大樓的寓所,並被介紹給多位外國左翼人士。而《密勒氏評論報》原主編約翰·B·鮑威爾之子約翰·W·鮑威爾(John William Powell),在1944年接任該報主編後,也選擇入住河濱大樓410室,繼續其父未竟的事業,積極支持進步勢力。1949年5月,他在這座大樓里親眼見證了上海的解放。
除了文學家,河濱大樓還吸引了眾多其他領域的傑出人士居住或工作,包括電影明星、音樂家、畫家等,他們各自在這裡留下了獨特的印記和精彩的故事。例如,謝稚柳與陳佩秋夫婦,在1950年至1956年間就居住於此。謝稚柳作為著名的書畫家和鑑定家,與其夫人、同樣擅長繪畫的陳佩秋,共同在河濱大樓度過了難忘的時光。
另一對夫婦,吳蘊瑞與吳青霞,也在1955年後選擇入住河濱大樓。吳蘊瑞是體育教育家,曾任上海體育學院首任院長,而吳青霞則是知名的畫家。他們的到來,無疑為這座建築增添了更多的藝術氣息。
此外,科學家、教育家楊福家,作為復旦大學原校長,在20世紀80至90年代期間也曾在河濱大樓居住。1989年,他甚至在家中接待了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夫婦,進一步彰顯了這座建築的獨特魅力。
除了上述人物,瀛環書店的店主武漪蓮(Irene Petraschevskaya)、前復旦大學校長謝希德、上海體育學院(華東體育學院)的創始人吳蘊瑞(此處與上文重複,但考慮到原文提及,為保持完整性而保留)、上海水產大學的創始人之一黃亞成、中歐商學院前副院長及榮修教務長約翰·奎爾奇(John A. Quelch)等,也曾在河濱大樓留下足跡。《竺可楨日記》中提及的京滬鐵路化驗室及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UNRRA)的工業重建部門人員(包括譚寧邦、西爾維亞·鮑威爾、韓丁、陽早、李敦白、馬海德(美籍)、夏理遜(加拿大籍)、柯列然(羅馬尼亞籍共產黨員)、Fritz Jerusalem(奧地利籍,德共黨員)、白樂夫(德國籍,德共黨員)等,他們曾在UNRRA工作,其中不少就在河濱大樓工作或居住。),同樣與這座建築有著不解之緣。甚至冰心的三弟謝為楫及其夫人劉紀華,也曾在河濱大樓居住或工作。
這些豐富多彩的故事,不僅讓河濱大樓更加生動多彩,更使其成為上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與文化的傳承。
在戰爭年代,河濱大樓也見證了無數英勇無畏的抗爭和犧牲。許多愛國志士曾在這裡組織抗日救亡運動,為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故事和精神將永遠銘刻在河濱大樓的歷史長河中。
如今,河濱大樓已經成為了一個集居住、商業、文化於一體的綜合性地標。在這裡,居民們可以享受到高品質的居住環境和便捷的生活服務。同時,這裡也是許多文化活動和藝術展覽的舉辦地,吸引了眾多文化愛好者和藝術家前來參觀和交流。
隨著時間的推移,河濱大樓逐漸成為了上海的一個重要地標和文化符號。它不僅見證了上海這座城市從近代到現代的滄桑巨變,也承載了無數居民和訪客的回憶與情感。在這裡,人們可以感受到上海的歷史韻味和文化底蘊,也可以領略到這座城市的現代氣息和創新精神。
河濱大樓作為上海近代建築的瑰寶之一,其歷史地位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代表了上海近代建築的發展水平和藝術成就,更成為了上海這座城市的重要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徵。
河濱大樓具有很高的歷史地位
河濱大樓作為上海近代建築的瑰寶之一,其歷史地位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代表了上海近代建築的發展水平和藝術成就,更成為了上海這座城市的重要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徵。
河濱大樓的建成標誌著上海近代建築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此之前,上海的建築主要以傳統中式建築和西方古典建築為主。而河濱大樓的建成則打破了這種傳統格局,引入了新的建築風格和設計理念。這種新的建築風格不僅在當時的中國乃至遠東地區都是罕見的,而且為後來的建築提供了寶貴的借鑑和啟示。
除了在建築領域的影響外,河濱大樓還成為了上海這座城市的重要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徵。它代表著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傳承,也見證了上海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大都市的歷程。河濱大樓的存在不僅讓人們更加了解和認識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也讓人們更加熱愛和珍惜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和活力。
蘇州河自西向東,緩緩流淌,穿越繁華的SH市區,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居民。在這條河流的沿岸,矗立著一座歷史悠久的建築——河濱大樓。它不僅是上海近代建築史上的瑰寶,更是這座城市文化與生活的縮影。
河濱大樓,上海HK區北蘇州路20號,靠近黃浦江與蘇州河的交匯處,位於今天SH市虹口、靜安(原閘北)、HP區交界處,由天潼路、江西北路、河南北路和蘇州河圍出的地塊。處於公共租界與閘北交界處在其西側不遠處的XZ北路,而天后宮與上海總商會作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出資購得北河南路對面區塊」,曾是租界中的華區飛地,司法管轄並不隸屬於租界。這座建築不僅是上海的百年老樓,更是上海近代建築的瑰寶,承載著無數的故事與傳奇。河濱大樓,一座歷經歲月洗禮卻依舊熠熠生輝的摩天大樓,見證了上海這座城市的繁榮與變遷。
1896年,公共租界工部局之所以看重並買下河南北路,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上海北站的落成。20世紀初,河南北路成為進出上海北站的交通要道,商業繁盛,工部局買下它後則進一步提升了該地塊的商業價值。此時距離中法戰爭時期沙遜從買辦徐潤手裡買下河濱大樓的地塊僅10年出頭。
河濱大樓由英商新沙遜洋行投資,公和洋行設計,新申營造廠建造。新沙遜洋行的當家人維克多·沙遜在繼承了家族企業後,積累了雄厚的資本,並轉向房地產投資。他購買了位於蘇州河畔的一塊土地,並決定在此建造高層住宅河濱大樓始建於1931年,於1935年竣工。但事實上,1932年底就已經有房客入住了。其路牌號橫跨了北蘇州路340到424號。大樓占地面積6872平方米(一說6916平方米),建築面積5.4萬平方米,原高8層,中間轉角處頂端設八角形塔樓一座。1978年在原有基礎上加建3層,成為現在看到的11層。河濱大樓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外觀以仿古典主義風格為主,但又在細節上融入了巴洛克式和新藝術運動的元素,使其獨具特色。其高聳挺拔的體態和優雅的線條,在當時的中國乃至遠東地區都是罕見的。河濱大樓是當時上海乃至遠東地區最高的公寓樓,被譽為「遠東第一公寓」
河濱大樓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北臨蘇州河,南望繁華的南京東路,東接四川北路商業街。這樣的位置使得河濱大樓成為了一個集居住、商業、休閒於一體的綜合性地標。在這裡,居民們可以享受到便捷的交通、豐富的購物選擇以及寧靜的河畔風光。由於塊地因管轄權犬牙差互而成為管理死角,隔著河南北路的上海總商會時常作為社會動員(如支持國貨/抵制洋貨,抗美援朝捐款捐物)、遊行示威的起點,既有資本權力、民族主義的符號意義,周邊地區也具備租界法治的保護。河濱大樓的十一個出入口,七個樓梯,九部電梯帶來的迷宮效應和隱蔽性更是為這些社會活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走進河濱大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獨特的建築風格。河濱大樓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地形因素。由於地塊形狀不規則,設計師巧妙地將大樓平面設計成「S」狀或連續「∽」形,既解決了通風採光問題,又與沙遜洋行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相吻合。這種設計在當時上海是獨一無二的,呈現出現代派建築的風格。大樓外觀採用了歐洲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設計手法,既有古典的莊重與優雅,又不失現代的簡約與時尚。紅磚牆面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仿佛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與輝煌。窗戶設計則採用了拱形和方形相結合的方式,既增加了建築的層次感,又使得室內光線更加柔和、舒適。大樓四面臨馬路,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具有較高的歷史和社會價值。
河濱大樓的內部結構同樣令人讚嘆。大樓內部設有寬敞的公共走廊和電梯間,方便居民和訪客的日常出行。房間布局合理,空間利用充分,既滿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又體現了建築的人性化設計。此外,大樓還配備了先進的消防設施和安全系統,確保居民的安全與舒適。
在建築細節上,河濱大樓同樣展現出了高超的工藝水平。比如,大樓的樓梯扶手採用了精美的木雕圖案,既美觀又實用;電梯間的天花板則裝飾有華麗的吊燈和浮雕圖案,彰顯出建築的奢華與氣派。這些細節不僅提升了建築的整體品質,也體現了當時建築師和工匠們的精湛技藝和審美追求。
河濱大樓的歷史背景同樣豐富多彩。在20世紀初期,上海正處於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河濱大樓的建成不僅滿足了當時城市居民對於高品質住宅的需求,也推動了周邊地區的商業繁榮和經濟發展。
河濱大樓曾是上海灘上最負盛名的公寓樓之一,是上海灘上流社會的聚集地,許多社會名流和富商巨賈都曾在此居住。許多社會名流、商界精英和文化名人都曾在這裡居住過。他們在這裡度過了許多難忘的時光,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回憶。這裡發生過無數的故事和傳奇,成為了上海灘歷史的一部分。
河濱大樓自建成之日起,便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雅致的環境,吸引了眾多外僑前來租住。早期的租戶中,英美人及西班牙人占據多數,他們或是虹口一帶的商人,或是供職於各大公司的高級職員,亦不乏海關及公共租界工部局的高級管理人員。此外,聯利影片公司、聯合電影公司等影業機構也紛紛租用該公寓設立辦事機構。
1938年,隨著大批歐洲猶太難民湧入上海尋求庇護,身為猶太人後裔的沙遜慷慨解囊,無償將河濱大樓的部分房間用作上海猶太難民接待站,為這些身處困境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安全的避風港。在戰爭年代,河濱大樓也見證了無數英勇無畏的抗爭和犧牲。許多愛國志士曾在這裡組織抗日救亡運動,為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故事和精神將永遠銘刻在河濱大樓的歷史長河中。然而,好景不長,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淪陷,河濱大樓也隨之被日軍強行占據。
抗戰勝利後,公寓一度被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接管使用,但不久後便被沙遜收回。進入20世紀五十年代,上海中醫學院在此創立,SH市第一人民醫院也曾在此設立診室。時至今日,河濱大樓依然作為公寓住宅存在著,並且因其獨特的建築風格與豐富的歷史背景,成為了備受矚目的旅遊景點和拍攝取景地。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作家伊羅生(Harold Robert Isaacs)曾在上海編輯左翼刊物《中國論壇》,並於1932年入住河濱大樓。在這裡,他接待了包括魯迅在內的眾多左翼人士,共同探討時代變革。魯迅就曾多次造訪伊羅生位於河濱大樓的寓所,並被介紹給多位外國左翼人士。而《密勒氏評論報》原主編約翰·B·鮑威爾之子約翰·W·鮑威爾(John William Powell),在1944年接任該報主編後,也選擇入住河濱大樓410室,繼續其父未竟的事業,積極支持進步勢力。1949年5月,他在這座大樓里親眼見證了上海的解放。
除了文學家,河濱大樓還吸引了眾多其他領域的傑出人士居住或工作,包括電影明星、音樂家、畫家等,他們各自在這裡留下了獨特的印記和精彩的故事。例如,謝稚柳與陳佩秋夫婦,在1950年至1956年間就居住於此。謝稚柳作為著名的書畫家和鑑定家,與其夫人、同樣擅長繪畫的陳佩秋,共同在河濱大樓度過了難忘的時光。
另一對夫婦,吳蘊瑞與吳青霞,也在1955年後選擇入住河濱大樓。吳蘊瑞是體育教育家,曾任上海體育學院首任院長,而吳青霞則是知名的畫家。他們的到來,無疑為這座建築增添了更多的藝術氣息。
此外,科學家、教育家楊福家,作為復旦大學原校長,在20世紀80至90年代期間也曾在河濱大樓居住。1989年,他甚至在家中接待了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夫婦,進一步彰顯了這座建築的獨特魅力。
除了上述人物,瀛環書店的店主武漪蓮(Irene Petraschevskaya)、前復旦大學校長謝希德、上海體育學院(華東體育學院)的創始人吳蘊瑞(此處與上文重複,但考慮到原文提及,為保持完整性而保留)、上海水產大學的創始人之一黃亞成、中歐商學院前副院長及榮修教務長約翰·奎爾奇(John A. Quelch)等,也曾在河濱大樓留下足跡。《竺可楨日記》中提及的京滬鐵路化驗室及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UNRRA)的工業重建部門人員(包括譚寧邦、西爾維亞·鮑威爾、韓丁、陽早、李敦白、馬海德(美籍)、夏理遜(加拿大籍)、柯列然(羅馬尼亞籍共產黨員)、Fritz Jerusalem(奧地利籍,德共黨員)、白樂夫(德國籍,德共黨員)等,他們曾在UNRRA工作,其中不少就在河濱大樓工作或居住。),同樣與這座建築有著不解之緣。甚至冰心的三弟謝為楫及其夫人劉紀華,也曾在河濱大樓居住或工作。
這些豐富多彩的故事,不僅讓河濱大樓更加生動多彩,更使其成為上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與文化的傳承。
在戰爭年代,河濱大樓也見證了無數英勇無畏的抗爭和犧牲。許多愛國志士曾在這裡組織抗日救亡運動,為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故事和精神將永遠銘刻在河濱大樓的歷史長河中。
如今,河濱大樓已經成為了一個集居住、商業、文化於一體的綜合性地標。在這裡,居民們可以享受到高品質的居住環境和便捷的生活服務。同時,這裡也是許多文化活動和藝術展覽的舉辦地,吸引了眾多文化愛好者和藝術家前來參觀和交流。
隨著時間的推移,河濱大樓逐漸成為了上海的一個重要地標和文化符號。它不僅見證了上海這座城市從近代到現代的滄桑巨變,也承載了無數居民和訪客的回憶與情感。在這裡,人們可以感受到上海的歷史韻味和文化底蘊,也可以領略到這座城市的現代氣息和創新精神。
河濱大樓作為上海近代建築的瑰寶之一,其歷史地位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代表了上海近代建築的發展水平和藝術成就,更成為了上海這座城市的重要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徵。
河濱大樓具有很高的歷史地位
河濱大樓作為上海近代建築的瑰寶之一,其歷史地位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代表了上海近代建築的發展水平和藝術成就,更成為了上海這座城市的重要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徵。
河濱大樓的建成標誌著上海近代建築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此之前,上海的建築主要以傳統中式建築和西方古典建築為主。而河濱大樓的建成則打破了這種傳統格局,引入了新的建築風格和設計理念。這種新的建築風格不僅在當時的中國乃至遠東地區都是罕見的,而且為後來的建築提供了寶貴的借鑑和啟示。
除了在建築領域的影響外,河濱大樓還成為了上海這座城市的重要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徵。它代表著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傳承,也見證了上海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大都市的歷程。河濱大樓的存在不僅讓人們更加了解和認識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也讓人們更加熱愛和珍惜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