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漢武帝——劉徹
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漢景帝劉啟與王皇后之子,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文學家。初封膠東王,七歲被立為皇太子,十六歲繼承皇位,在位五十四年。對內: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頒行推恩令,制定左官律和附益法,嚴禁諸侯王參政,不拘一格提拔有才之士為侍從以備顧問,裁抑相權,依靠親信、近臣、宦官參與決策,形成中外朝制,又設十三州刺史部,加強對郡國的控制;經濟上改革幣制,禁止郡國鑄錢,推行鹽鐵官營、均輸平準,頒布算緡、告緡令,向商人徵收重稅;文化上建立正規的察舉制,令郡國舉孝廉及秀才、賢良方正等;實行尊崇儒術的文化政策,設五經博士,在京師長安興建太學,又令郡國皆立學官。
對外,派衛青、霍去病多次出擊匈奴,迫其遠徙漠北;命張騫出使西域,溝通漢與西域各族聯繫;又征服閩越、東甌、南越、衛氏朝鮮,經營西南夷,在其地設置郡縣。迷信神仙,熱衷封禪和郊祀,巡遊各地,揮霍無度,多次賣官鬻爵,又重用宦官。
在位後期,社會矛盾日益尖銳,關東流民達二百萬,農民起義頻繁,統治集團內部亦愈發激化,釀成「巫蠱之禍」,導致太子劉據自殺。劉徹下輪台詔,拒絕桑弘羊募民屯田輪台的建議,兩年後駕崩,傳位幼子劉弗陵,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茂陵。
劉徹之母王娡,在懷孕時,漢景帝劉啟尚為太子,王娡夢見太陽進入她的懷中,醒來告訴劉啟後,劉啟認為這是高貴的徵兆。劉徹還未出生,他的祖父漢文帝劉恆就駕崩了,劉啟繼位,為漢景帝,不久劉徹出生,劉徹是漢景帝第十子,亦是王娡唯一的兒子。
漢景帝立栗姬所生的長子劉榮,為皇太子,劉徹同時被封為膠東王。劉徹的姑母館陶公主劉嫖,向栗姬為其女陳氏提親,被栗姬拒絕,而王娡卻許諾讓劉徹娶陳氏,因此劉嫖不斷向景帝詆毀栗姬而讚譽王娡,栗姬亦曾出言不遜而觸怒景帝,天平遂逐漸向王娡母子傾斜。
薄皇后被廢黜後,王娡暗中指使大行令奏請立栗姬為皇后,使景帝對栗姬的不滿達到極點,於是處死大行令、疏遠栗姬,廢劉榮為臨江王。景帝立王娡為皇后,立時年七歲的劉徹為皇太子。
劉徹成為儲君後,景帝拜衛綰為太子太傅、王臧為太子少傅,讓他們輔導劉徹。劉徹行冠禮,十天後,景帝駕崩,劉徹繼位。
即位初年,太皇太后竇猗房、皇太后王娡,為代表的外戚勢力在朝中有很大影響力,劉徹也必須「奏事東宮」,也就是將國家政務向太后匯報。
劉徹罷免了丞相衛綰和御史大夫直不疑,將兩位外戚魏其侯竇嬰、武安侯田蚡,分別任命為丞相和太尉,分別任命儒者趙綰和王臧為御史大夫和郎中令。
竇嬰和田蚡都喜好儒術,趙綰和王臧又是魯詩學和春秋穀梁學大儒申公的弟子,所以從這套執政班子可以看出劉徹的崇儒意志。他還命令丞相等內外大臣推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並派人以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徵召申公,申公見了劉徹後,強調治國需要「力行」而非「多言」,劉徹喜好文詞,故對申公不甚滿意,但畢竟已徵召而來,就任命他為太中大夫,同時議定修明堂、改正朔、易服色及巡狩封禪等儒家禮制。
不過,太皇太后竇猗房,崇尚黃老之學,阻撓儒學改革。御史大夫趙綰,請求劉徹不要再將政務匯報給太后,竇太后大怒,斥責他又是一個新垣平。於是,用自己搜集到的趙綰、王臧等非法牟利的罪證,要求劉徹將趙、王二人下獄治罪,二人皆死於獄中。竇嬰、田蚡也被罷免,改以開國功臣後裔許昌、莊青翟為丞相、御史大夫,明堂等儒家禮制也被廢棄。
館陶大長公主自居擁立劉徹之功,對劉徹各種請求,令劉徹厭煩。劉徹按約定娶的館陶大長公主之女陳皇后,起初獲得獨寵,但她不僅「驕妒」,而且長年無子,使劉徹對她有所疏遠。
此時,王太后告誡劉徹說:「你剛即位,大臣還沒有完全服從,就先搞明堂,惹惱了太皇太后,如今又忤逆大長公主,肯定會嚴重得罪她們,婦人容易取悅,你一定要十分慎重!」於是,劉徹不得不稍微尊重館陶大長公主與陳皇后。
在此期間,劉徹韜光養晦,沉湎於微行和狩獵,同時亦進行了一些對外開拓的準備工作和初步活動,如派張騫出使西域、派嚴助征討閩越等。
竇太后去世,劉徹得以完全掌權,藉口許昌、莊青翟辦理喪事不力,將二人罷免,起用舅舅田蚡為丞相,大司農韓安國為御史大夫。劉徹對田蚡幾乎言聽計從,以致田蚡專橫跋扈,後經劉徹敲打才有所收斂,對於竇氏勢力則日益疏遠,借灌夫罵座之事,而處死了竇嬰,不久田蚡亦死。
此後,劉徹起用功臣外戚以外的官吏,乃至出身微賤之人,如主父偃、公孫弘、張湯等,並拜公孫弘為丞相,封平津侯,打破了非列侯不得為丞相的慣例,開啟了先拜相再封侯的先河;又提升御史大夫的地位,讓御史大夫張湯取代丞相的作用,相權對皇權的牽製作用也大為縮小。
劉徹寵幸姐姐平陽公主家的歌女衛子夫,而陳皇后則嫉妒衛子夫,屢次加以迫害,劉徹以巫蠱為由廢黜陳皇后,遷其於長門宮。
年近三十的劉徹,終於得到了第一個兒子劉據,遂於同年立劉據之母衛子夫為皇后,立劉據為皇太子。同時起用衛子夫之弟衛青、外甥霍去病來開疆拓土,新設大司馬之職來安置這些軍功外戚,衛青等深知劉徹對竇嬰、田蚡以外戚身份操控朝政、招攬賓客之事恨之入骨,因此行事低調,以「和柔」取悅劉徹,避免觸犯劉徹的皇權。
對於地方諸侯勢力,一方面以推恩令,進一步縮小其權限與土地;另一方面平息了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的未遂叛亂,鞏固了中央對諸侯王的控制。
因列侯不肯助兵攻南越,劉徹以獻給朝廷的酎金成色不足為由,褫奪了106名列侯的爵位,從而敲打了消極應付中央的諸侯勢力,開始頻繁巡行郡國,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開疆拓土的用兵對象,首先在南方,劉徹兩次出兵閩越,都不戰而勝。這令劉徹頗有成就感,堅定了他征伐四方的意志,派嚴助向反對出兵的淮南王劉安,傳達自己的意思,強調「漢為天下宗,操殺生之柄,以制海內之命,危者望安,亂者卬治」,即漢朝是天下萬國的宗主,具有征伐四方、扶危平亂的使命,其對外用兵的合法性也在於此。
最重要的戰略目標是「滅胡」,即消除匈奴對漢朝的威脅,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派張騫出使西域,試圖與遷徙到西域的匈奴世仇大月氏,結成軍事同盟。但張騫在途中被匈奴扣押,逃脫後亦未能說服大月氏聯合漢朝,因此與大月氏結盟「滅胡」的計劃沒有實現。
匈奴派人來漢朝要求和親,朝中分為大行令王恢為首的主戰派、御史大夫韓安國為首的主和派,經過一番爭論,劉徹採納了主和派的主張,準備再對匈奴韜光養晦一段時間。王恢向劉徹提出了馬邑之謀,試圖利誘匈奴軍臣單于入境,在馬邑谷中設伏滅之,劉徹批准,但該計劃因行動不周而沒有成功,王恢下獄自殺。此後,匈奴斷絕了與漢朝的和親,更加頻繁地入侵漢朝邊塞。
在這種情況下,主父偃、嚴安等劉徹近臣,提議恢復與匈奴和親,以換取國家的穩定,但劉徹並未對匈奴讓步,而是果斷提拔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衛青等將領連年出塞,大破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建築朔方城,使漢朝在對匈鬥爭中逐漸居於主動地位。
驃騎將軍霍去病西征匈奴右地,開拓河西走廊,渾邪王部四萬餘人降漢,其後陸續設置四郡(酒泉、張掖、武威、敦煌),隔絕了羌人和匈奴的往來,控制了前往西域的道路。
衛青、霍去病等將領發動「度幕」作戰,深入漠北,大破匈奴,從此匈奴遠遁,「幕南無王庭」。但漢朝也付出了相當的損失,再加上霍去病在入塞兩年後去世,此後「久不北擊胡」,對匈奴的攻勢告一段落。
對匈奴的戰事告一段落後,劉徹又劍指其他方向,繼續開疆拓土,派安國少季、終軍等出使南越,說服南越王趙興內附。但南越丞相呂嘉不願歸漢,殺死南越王趙興及其母漢女樛氏,安國少季、終軍等漢使亦遇害。劉徹遂派路博德、楊仆等發兵消滅南越,設置南海等九郡,將今廣東、廣西、海南以及越南中北部地區併入版圖。
此後幾年,又陸續平定西羌、衛氏朝鮮、東越、西南夷等政權或民族,將今青海東部、朝鮮半島北部、雲貴高原等地併入版圖。
汾陰出土寶鼎,被認為是祥瑞之兆,劉徹命令討論封禪事宜,並在三年後完成封禪泰山的盛典,改元元封。
封禪泰山,治定功成的象徵,但劉徹並未停止用兵的步伐,還將兵鋒移至更遙遠的西域大宛,於是有了太初年間李廣利西征大宛之役,經過數年苦戰,終於斬大宛王,屯田於輪台、渠犁,初步控制西域。但匈奴在西域仍然保持較大的影響力,導致西域小國選擇「兩屬」以自保,而匈奴經過十餘年「休養息士馬,習射獵」,元氣有所恢復,再加上衛、霍已死,便拒絕按劉徹要求派太子入質漢朝,重新成為漢朝邊患。
因此劉徹下詔征討匈奴,企圖徹底解決匈奴問題,然而前後數次征戰皆不利,李陵、李廣利等將領都投降匈奴。劉徹用兵數十年,造成民力疲敝,關東流民超過二百萬人,不在戶籍者四十萬,出現了「城郭倉廩空虛,民多流亡」,「天下虛耗,人復相食」的局面。
重用酷吏的惡果,也日益凸顯,盜賊四起,南陽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齊有徐勃,燕、趙之間有堅盧、范生等。
劉徹稱之為「東方群盜」,一面加強關中的安保和糾察,嚴防關中豪傑與其交通;一面派光祿大夫范昆、諸輔都尉及故九卿張德等領兵鎮壓暴動,並派繡衣直指暴勝之等誅殺鎮壓不力的地方官吏,數年後才將「東方群盜」的領袖擒殺殆盡。
但其殘部仍嘯聚山林,難以剿滅,劉徹乃頒布「沉命法」,嚴厲督促地方官吏剿滅盜賊,但地方官吏畏懼法令,往往隱匿不報,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除了社會危機的萌生,宮廷內部的鬥爭也日益激化,隨著衛子夫色衰愛弛,劉徹又寵幸王夫人、李夫人等,生下多名皇子。
皇太子劉據長大後,對劉徹的窮兵黷武屢屢進諫,劉徹認為劉據不像自己,父子遂有所隔閡,衛子夫母子對此非常不安。劉徹發覺後,對衛青說:「漢家萬事剛剛開創,加上四夷侵略欺侮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就無所效法,不出兵征伐,天下就不會安定,為此不能不讓百姓勞累。如果後世又有像朕這麼做的,這是重蹈已經滅亡的秦朝的覆轍。太子敦厚,喜歡安靜,必定能安定天下,不讓朕擔心。要尋求一個守文之主,還有比太子更好的嗎?聽說皇后和太子心懷不安,哪有什麼值得不安的?你去把朕的這個意思告訴他們母子。」衛子夫聽說後,脫簪請罪,劉據每次進諫征伐四夷時,劉徹就笑道:「我來干勞苦的事,把安逸留給你,就不行嗎?」
儘管如此,劉徹父子之間的矛盾並未緩解,朝中也分化為「用法大臣」為主的反太子派、所謂「寬厚長者」為主的親太子派,衛青死後,劉據就更加孤立。
劉徹新寵趙婕妤懷孕十四個月,生下皇子劉弗陵,劉徹大喜,以與堯帝出生前懷孕的月數吻合為由,將趙婕妤的寢宮門命名為「堯母門」,這向外界傳遞出劉徹欲以劉弗陵取代劉據的信號,導致反太子派和親太子派之間的鬥爭,日益白熱化,終於釀成了「巫蠱之禍」,劉據兵敗自殺,妻妾子女都遇害,衛子夫也自殺,衛氏家族隨之被誅滅。
劉徹得知鎮壓劉據的丞相劉屈氂,欲立李夫人之子昌邑王劉髆為儲君,便處死劉屈氂,又誅殺了在外征戰的李廣利,以及已被劉據殺死的江充等人的家族,清洗了反太子派,並建思子宮和歸來望思之台,以表懷念。為太子伸冤的高寢郎田千秋則獲得提拔,數月即超升至丞相,不過劉據唯一倖存的孫子(漢宣帝劉詢)仍被關押在長安獄中,在負責治獄的丙吉的保護下得以平安成長。
劉徹親赴東萊求仙,適逢暴風驟雨,流高潮湧,無法出海,停留十餘日後返還。在封泰山、禪石閭以後,劉徹召見群臣,追悔以往的過失,命遣散方士,停止求仙。
搜粟都尉桑弘羊等,請求在輪台屯田,劉徹下《輪台詔》,否決其議,並強調「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自此以後,劉徹不再出兵,而且封丞相田千秋為富民侯,表明與民休息之意,又任命趙過為搜粟都尉,讓他推廣代田法和先進農具。
江充餘黨馬通、馬何羅等謀刺劉徹,近侍官員金日磾發覺,與另外兩名近侍官員霍光、上官桀合力粉碎陰謀,保護了劉徹。
此時,劉徹年近七十,時日無多,開始安排後事。劉徹諸子中,齊王劉閎早死,昌邑王劉髆因劉屈氂之獄而被排除出皇位繼承序列,燕王劉旦和廣陵王劉胥,因違反法度而被疏遠,劉旦派來請求入京宿衛的使者,亦被劉徹斬殺,以示警告。
這樣一來,幼子劉弗陵成為唯一人選,劉徹為防止後宮干政,殺了劉弗陵的生母趙婕妤,並安排霍光、金日磾、上官桀與桑弘羊四人為輔政大臣,確保自己身後政局的平穩過渡。
劉徹病重,遷居於郊外長楊宮、五柞宮,期間有望氣者說長安獄中有天子氣,劉徹趁機下令處死關押在長安獄中的所有犯人,包括劉據之孫,卻被丙吉極力阻止,劉徹遂感慨天意如此,放棄屠獄之令。
不久,彌留之際的劉徹正式下詔立劉弗陵為皇太子,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在劉徹臥室內床下拜受顧命。
劉徹駕崩,下葬於茂陵,諡號孝武皇帝,劉弗陵即位,為昭帝。
對外,派衛青、霍去病多次出擊匈奴,迫其遠徙漠北;命張騫出使西域,溝通漢與西域各族聯繫;又征服閩越、東甌、南越、衛氏朝鮮,經營西南夷,在其地設置郡縣。迷信神仙,熱衷封禪和郊祀,巡遊各地,揮霍無度,多次賣官鬻爵,又重用宦官。
在位後期,社會矛盾日益尖銳,關東流民達二百萬,農民起義頻繁,統治集團內部亦愈發激化,釀成「巫蠱之禍」,導致太子劉據自殺。劉徹下輪台詔,拒絕桑弘羊募民屯田輪台的建議,兩年後駕崩,傳位幼子劉弗陵,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茂陵。
劉徹之母王娡,在懷孕時,漢景帝劉啟尚為太子,王娡夢見太陽進入她的懷中,醒來告訴劉啟後,劉啟認為這是高貴的徵兆。劉徹還未出生,他的祖父漢文帝劉恆就駕崩了,劉啟繼位,為漢景帝,不久劉徹出生,劉徹是漢景帝第十子,亦是王娡唯一的兒子。
漢景帝立栗姬所生的長子劉榮,為皇太子,劉徹同時被封為膠東王。劉徹的姑母館陶公主劉嫖,向栗姬為其女陳氏提親,被栗姬拒絕,而王娡卻許諾讓劉徹娶陳氏,因此劉嫖不斷向景帝詆毀栗姬而讚譽王娡,栗姬亦曾出言不遜而觸怒景帝,天平遂逐漸向王娡母子傾斜。
薄皇后被廢黜後,王娡暗中指使大行令奏請立栗姬為皇后,使景帝對栗姬的不滿達到極點,於是處死大行令、疏遠栗姬,廢劉榮為臨江王。景帝立王娡為皇后,立時年七歲的劉徹為皇太子。
劉徹成為儲君後,景帝拜衛綰為太子太傅、王臧為太子少傅,讓他們輔導劉徹。劉徹行冠禮,十天後,景帝駕崩,劉徹繼位。
即位初年,太皇太后竇猗房、皇太后王娡,為代表的外戚勢力在朝中有很大影響力,劉徹也必須「奏事東宮」,也就是將國家政務向太后匯報。
劉徹罷免了丞相衛綰和御史大夫直不疑,將兩位外戚魏其侯竇嬰、武安侯田蚡,分別任命為丞相和太尉,分別任命儒者趙綰和王臧為御史大夫和郎中令。
竇嬰和田蚡都喜好儒術,趙綰和王臧又是魯詩學和春秋穀梁學大儒申公的弟子,所以從這套執政班子可以看出劉徹的崇儒意志。他還命令丞相等內外大臣推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並派人以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徵召申公,申公見了劉徹後,強調治國需要「力行」而非「多言」,劉徹喜好文詞,故對申公不甚滿意,但畢竟已徵召而來,就任命他為太中大夫,同時議定修明堂、改正朔、易服色及巡狩封禪等儒家禮制。
不過,太皇太后竇猗房,崇尚黃老之學,阻撓儒學改革。御史大夫趙綰,請求劉徹不要再將政務匯報給太后,竇太后大怒,斥責他又是一個新垣平。於是,用自己搜集到的趙綰、王臧等非法牟利的罪證,要求劉徹將趙、王二人下獄治罪,二人皆死於獄中。竇嬰、田蚡也被罷免,改以開國功臣後裔許昌、莊青翟為丞相、御史大夫,明堂等儒家禮制也被廢棄。
館陶大長公主自居擁立劉徹之功,對劉徹各種請求,令劉徹厭煩。劉徹按約定娶的館陶大長公主之女陳皇后,起初獲得獨寵,但她不僅「驕妒」,而且長年無子,使劉徹對她有所疏遠。
此時,王太后告誡劉徹說:「你剛即位,大臣還沒有完全服從,就先搞明堂,惹惱了太皇太后,如今又忤逆大長公主,肯定會嚴重得罪她們,婦人容易取悅,你一定要十分慎重!」於是,劉徹不得不稍微尊重館陶大長公主與陳皇后。
在此期間,劉徹韜光養晦,沉湎於微行和狩獵,同時亦進行了一些對外開拓的準備工作和初步活動,如派張騫出使西域、派嚴助征討閩越等。
竇太后去世,劉徹得以完全掌權,藉口許昌、莊青翟辦理喪事不力,將二人罷免,起用舅舅田蚡為丞相,大司農韓安國為御史大夫。劉徹對田蚡幾乎言聽計從,以致田蚡專橫跋扈,後經劉徹敲打才有所收斂,對於竇氏勢力則日益疏遠,借灌夫罵座之事,而處死了竇嬰,不久田蚡亦死。
此後,劉徹起用功臣外戚以外的官吏,乃至出身微賤之人,如主父偃、公孫弘、張湯等,並拜公孫弘為丞相,封平津侯,打破了非列侯不得為丞相的慣例,開啟了先拜相再封侯的先河;又提升御史大夫的地位,讓御史大夫張湯取代丞相的作用,相權對皇權的牽製作用也大為縮小。
劉徹寵幸姐姐平陽公主家的歌女衛子夫,而陳皇后則嫉妒衛子夫,屢次加以迫害,劉徹以巫蠱為由廢黜陳皇后,遷其於長門宮。
年近三十的劉徹,終於得到了第一個兒子劉據,遂於同年立劉據之母衛子夫為皇后,立劉據為皇太子。同時起用衛子夫之弟衛青、外甥霍去病來開疆拓土,新設大司馬之職來安置這些軍功外戚,衛青等深知劉徹對竇嬰、田蚡以外戚身份操控朝政、招攬賓客之事恨之入骨,因此行事低調,以「和柔」取悅劉徹,避免觸犯劉徹的皇權。
對於地方諸侯勢力,一方面以推恩令,進一步縮小其權限與土地;另一方面平息了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的未遂叛亂,鞏固了中央對諸侯王的控制。
因列侯不肯助兵攻南越,劉徹以獻給朝廷的酎金成色不足為由,褫奪了106名列侯的爵位,從而敲打了消極應付中央的諸侯勢力,開始頻繁巡行郡國,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開疆拓土的用兵對象,首先在南方,劉徹兩次出兵閩越,都不戰而勝。這令劉徹頗有成就感,堅定了他征伐四方的意志,派嚴助向反對出兵的淮南王劉安,傳達自己的意思,強調「漢為天下宗,操殺生之柄,以制海內之命,危者望安,亂者卬治」,即漢朝是天下萬國的宗主,具有征伐四方、扶危平亂的使命,其對外用兵的合法性也在於此。
最重要的戰略目標是「滅胡」,即消除匈奴對漢朝的威脅,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派張騫出使西域,試圖與遷徙到西域的匈奴世仇大月氏,結成軍事同盟。但張騫在途中被匈奴扣押,逃脫後亦未能說服大月氏聯合漢朝,因此與大月氏結盟「滅胡」的計劃沒有實現。
匈奴派人來漢朝要求和親,朝中分為大行令王恢為首的主戰派、御史大夫韓安國為首的主和派,經過一番爭論,劉徹採納了主和派的主張,準備再對匈奴韜光養晦一段時間。王恢向劉徹提出了馬邑之謀,試圖利誘匈奴軍臣單于入境,在馬邑谷中設伏滅之,劉徹批准,但該計劃因行動不周而沒有成功,王恢下獄自殺。此後,匈奴斷絕了與漢朝的和親,更加頻繁地入侵漢朝邊塞。
在這種情況下,主父偃、嚴安等劉徹近臣,提議恢復與匈奴和親,以換取國家的穩定,但劉徹並未對匈奴讓步,而是果斷提拔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衛青等將領連年出塞,大破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建築朔方城,使漢朝在對匈鬥爭中逐漸居於主動地位。
驃騎將軍霍去病西征匈奴右地,開拓河西走廊,渾邪王部四萬餘人降漢,其後陸續設置四郡(酒泉、張掖、武威、敦煌),隔絕了羌人和匈奴的往來,控制了前往西域的道路。
衛青、霍去病等將領發動「度幕」作戰,深入漠北,大破匈奴,從此匈奴遠遁,「幕南無王庭」。但漢朝也付出了相當的損失,再加上霍去病在入塞兩年後去世,此後「久不北擊胡」,對匈奴的攻勢告一段落。
對匈奴的戰事告一段落後,劉徹又劍指其他方向,繼續開疆拓土,派安國少季、終軍等出使南越,說服南越王趙興內附。但南越丞相呂嘉不願歸漢,殺死南越王趙興及其母漢女樛氏,安國少季、終軍等漢使亦遇害。劉徹遂派路博德、楊仆等發兵消滅南越,設置南海等九郡,將今廣東、廣西、海南以及越南中北部地區併入版圖。
此後幾年,又陸續平定西羌、衛氏朝鮮、東越、西南夷等政權或民族,將今青海東部、朝鮮半島北部、雲貴高原等地併入版圖。
汾陰出土寶鼎,被認為是祥瑞之兆,劉徹命令討論封禪事宜,並在三年後完成封禪泰山的盛典,改元元封。
封禪泰山,治定功成的象徵,但劉徹並未停止用兵的步伐,還將兵鋒移至更遙遠的西域大宛,於是有了太初年間李廣利西征大宛之役,經過數年苦戰,終於斬大宛王,屯田於輪台、渠犁,初步控制西域。但匈奴在西域仍然保持較大的影響力,導致西域小國選擇「兩屬」以自保,而匈奴經過十餘年「休養息士馬,習射獵」,元氣有所恢復,再加上衛、霍已死,便拒絕按劉徹要求派太子入質漢朝,重新成為漢朝邊患。
因此劉徹下詔征討匈奴,企圖徹底解決匈奴問題,然而前後數次征戰皆不利,李陵、李廣利等將領都投降匈奴。劉徹用兵數十年,造成民力疲敝,關東流民超過二百萬人,不在戶籍者四十萬,出現了「城郭倉廩空虛,民多流亡」,「天下虛耗,人復相食」的局面。
重用酷吏的惡果,也日益凸顯,盜賊四起,南陽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齊有徐勃,燕、趙之間有堅盧、范生等。
劉徹稱之為「東方群盜」,一面加強關中的安保和糾察,嚴防關中豪傑與其交通;一面派光祿大夫范昆、諸輔都尉及故九卿張德等領兵鎮壓暴動,並派繡衣直指暴勝之等誅殺鎮壓不力的地方官吏,數年後才將「東方群盜」的領袖擒殺殆盡。
但其殘部仍嘯聚山林,難以剿滅,劉徹乃頒布「沉命法」,嚴厲督促地方官吏剿滅盜賊,但地方官吏畏懼法令,往往隱匿不報,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除了社會危機的萌生,宮廷內部的鬥爭也日益激化,隨著衛子夫色衰愛弛,劉徹又寵幸王夫人、李夫人等,生下多名皇子。
皇太子劉據長大後,對劉徹的窮兵黷武屢屢進諫,劉徹認為劉據不像自己,父子遂有所隔閡,衛子夫母子對此非常不安。劉徹發覺後,對衛青說:「漢家萬事剛剛開創,加上四夷侵略欺侮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就無所效法,不出兵征伐,天下就不會安定,為此不能不讓百姓勞累。如果後世又有像朕這麼做的,這是重蹈已經滅亡的秦朝的覆轍。太子敦厚,喜歡安靜,必定能安定天下,不讓朕擔心。要尋求一個守文之主,還有比太子更好的嗎?聽說皇后和太子心懷不安,哪有什麼值得不安的?你去把朕的這個意思告訴他們母子。」衛子夫聽說後,脫簪請罪,劉據每次進諫征伐四夷時,劉徹就笑道:「我來干勞苦的事,把安逸留給你,就不行嗎?」
儘管如此,劉徹父子之間的矛盾並未緩解,朝中也分化為「用法大臣」為主的反太子派、所謂「寬厚長者」為主的親太子派,衛青死後,劉據就更加孤立。
劉徹新寵趙婕妤懷孕十四個月,生下皇子劉弗陵,劉徹大喜,以與堯帝出生前懷孕的月數吻合為由,將趙婕妤的寢宮門命名為「堯母門」,這向外界傳遞出劉徹欲以劉弗陵取代劉據的信號,導致反太子派和親太子派之間的鬥爭,日益白熱化,終於釀成了「巫蠱之禍」,劉據兵敗自殺,妻妾子女都遇害,衛子夫也自殺,衛氏家族隨之被誅滅。
劉徹得知鎮壓劉據的丞相劉屈氂,欲立李夫人之子昌邑王劉髆為儲君,便處死劉屈氂,又誅殺了在外征戰的李廣利,以及已被劉據殺死的江充等人的家族,清洗了反太子派,並建思子宮和歸來望思之台,以表懷念。為太子伸冤的高寢郎田千秋則獲得提拔,數月即超升至丞相,不過劉據唯一倖存的孫子(漢宣帝劉詢)仍被關押在長安獄中,在負責治獄的丙吉的保護下得以平安成長。
劉徹親赴東萊求仙,適逢暴風驟雨,流高潮湧,無法出海,停留十餘日後返還。在封泰山、禪石閭以後,劉徹召見群臣,追悔以往的過失,命遣散方士,停止求仙。
搜粟都尉桑弘羊等,請求在輪台屯田,劉徹下《輪台詔》,否決其議,並強調「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自此以後,劉徹不再出兵,而且封丞相田千秋為富民侯,表明與民休息之意,又任命趙過為搜粟都尉,讓他推廣代田法和先進農具。
江充餘黨馬通、馬何羅等謀刺劉徹,近侍官員金日磾發覺,與另外兩名近侍官員霍光、上官桀合力粉碎陰謀,保護了劉徹。
此時,劉徹年近七十,時日無多,開始安排後事。劉徹諸子中,齊王劉閎早死,昌邑王劉髆因劉屈氂之獄而被排除出皇位繼承序列,燕王劉旦和廣陵王劉胥,因違反法度而被疏遠,劉旦派來請求入京宿衛的使者,亦被劉徹斬殺,以示警告。
這樣一來,幼子劉弗陵成為唯一人選,劉徹為防止後宮干政,殺了劉弗陵的生母趙婕妤,並安排霍光、金日磾、上官桀與桑弘羊四人為輔政大臣,確保自己身後政局的平穩過渡。
劉徹病重,遷居於郊外長楊宮、五柞宮,期間有望氣者說長安獄中有天子氣,劉徹趁機下令處死關押在長安獄中的所有犯人,包括劉據之孫,卻被丙吉極力阻止,劉徹遂感慨天意如此,放棄屠獄之令。
不久,彌留之際的劉徹正式下詔立劉弗陵為皇太子,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在劉徹臥室內床下拜受顧命。
劉徹駕崩,下葬於茂陵,諡號孝武皇帝,劉弗陵即位,為昭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