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太初曆》——倪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倪寬,字仲文,千乘郡人。幼年家境貧寒,每下地勞動,總是把《五經》掛在鋤鉤上,有空即讀,後從歐陽生學《尚書》,由郡國推選詣博士。授業於孔安國,精通經學和曆法,善於文辭,後因精通經學為漢武帝所賞識,負責治理京城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民政,歷仕廷尉文學卒史、奏讞掾、侍御史、中大夫、左內史。參與泰山封禪,聯合司馬遷、公孫卿、壺遂推算和制訂《太初曆》。

  倪寬,在任期間,首倡在鄭國渠上游南岸開鑿六輔渠,促進了關中地區農業發展;其以儒家思想治理政務,極力推行勸農桑,緩刑罰,理獄訟,體恤民情,務在於得人心,從而使吏民大信愛之。參加編定的《太初曆》,第一次把二十四節氣訂入曆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曆法,是曆法史上第一次大改革。

  倪寬,幼時聰明好學,但家中貧窮,上不起學,就在當時的郡國學校伙房幫助做飯,以此求得學習的機會。還時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每當下地幹活的時候,總是把經書掛在鋤把上,休息時就認真誦讀,細心研究。這就是為人們傳頌的「帶經而鋤」的故事。

  由於他勤學好問,得到了西漢著名學者、今文《尚書》《歐陽學》的開創者歐陽生的身傳親授,後來又受業於孔子後裔、西漢經學博士孔安國。所以在經學、特別是《尚書》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詣,被當時的郡國選詣為博士。

  後來,倪寬通過答辯考試,做了掌握禮樂制度的掌故。不久,補為協助廷尉辦理文字的官。這時,張湯為廷尉,主管刑獄。

  張湯刑法殘酷,素有酷吏之稱,所用之人,都是些善於施用嚴法酷刑的人。倪寬為人溫良清廉,擅長文學,不善於動武。所以,在廷尉府以不熟悉刑律為名,不被重用,被派到北地管理畜牧數年。由於他勤懇從事,牛羊大為蕃息,回廷尉府送回報材料時,正直廷尉府有疑案未決,幾次奏報,均被漢武帝駁回。

  主辦奏報的人甚為恐慌,不知如何是好,倪寬知道了,便為他重新寫了奏章,寫完後,讀給大家聽,都很佩服。有人將這件事告訴了張湯,張湯大為驚疑,便親自召見倪寬談話,非常驚奇他的才能。倪寬寫的奏章送上去後,立刻得到漢武帝的批覆。

  第二天,張湯見到漢武帝,漢武帝問:「這次的奏章不是一般俗吏所能寫出來的,是誰的手筆?」張湯說:「是倪寬所寫。」漢武帝說:「早就聽說過這個人。」於是,張湯提拔倪寬為專門起草奏章的秘書官。

  倪寬在廷尉府,說服張湯和廷尉府官吏,學習經學,按照《尚書》中《堯典》、《舜典》的教義來治理獄訟,成績卓著,非常被張湯重用。張湯做了御史大夫,推薦倪寬為侍御史,掌握糾察舉薦官吏之權。漢武帝召見倪寬,讓他講論經學,倪寬引經據典,把《尚書》中的《堯典》《舜典》講得非常精闢、透徹。漢武帝大悅,提升他為中大夫,專管朝廷議論之事。

  倪寬遷升為左內史之職。左內史,相當於後來的京兆尹,負責治理京城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民政。在任期間,以儒家道德教化民眾,採取措施獎勵農業、緩刑罰,重新清理獄訟,選用仁厚之士,體察民情,做事講究事實求是,不務虛名。因此,深得關中地區民眾擁戴。

  關中地區,秦時修建了鄭國渠,兩岸農民深得灌溉之利,土地肥沃,田賦是第一等的,是漢朝賦稅的重要來源之一。倪寬了解到,鄭國渠上游南岸高卯之田仍然十年九旱,首倡開鑿六輔渠,得到漢武帝的同意後,倪寬徵發民工,在鄭國渠上修築了六條渠道,史稱「六輔渠」,使兩岸高卯之地得到灌溉,原來的鄭國渠發揮了更大的效益。

  為了做到避免糾紛、合理用水、上下游兼顧,又制定和頒布了「水令」,使人民按令用水,上下相安,很快使關中地區出現農業豐收,經濟繁榮的局面。倪寬關心民間疾苦,收租稅時,對一些豐歉不同的地區和農戶進行適當調整,對一些貧弱戶和因故不能及時繳納的可以延緩和減免,因而賦稅徵收速度較慢。

  後來,因軍務用糧緊急,朝廷令左內史徵收賦稅。於是,大家戶趕牛套車,小戶擔挑背負,交糧路上人車連綿不絕。結果,賦稅任務不但沒有落後,反而成為完成最快最好的,漢武帝愈加驚奇倪寬的才能。

  漢武帝封倪寬為御史大夫,跟從武帝東巡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倪寬主司封禪大典儀式。在此之前,梁國國相褚大精通五經,為五經博士時,倪寬為博士弟子,位在褚大之下。後御史大夫一職空缺,武帝召褚大入京,褚大自以為做御史大夫無疑。行至洛陽,聽說倪寬做了御史大夫,心中不服,以為武帝用非其人。及至長安,與倪寬在武帝面前共議巡狩封禪之事,看到倪寬引經據典、對答如流、無懈可擊,方知武帝知人善任,倪寬才能確實勝過自己。

  漢朝初年,方綱大紀都是初創,曆法還是沿用秦朝頒定的曆法,其朔晦月建、弦望滿虧多有差錯。中大夫公孫卿、壺遂、太史令司馬遷,建議漢武帝修改曆法。漢武帝接受建議,詔令倪寬主持修改曆法事宜,倪寬召集公孫卿、壺遂、司馬遷等二十餘人,又加上方士鄧平、落下閎等人共同推算制定出了新的曆法,即漢朝的《太初曆》。

  該曆法較秦朝頒行的顓頊曆有了很大進步,是當時最精密的曆法,推定一回歸年為365.3851539日,一月為29.4381日,顓頊曆以十月為歲首,《太初曆》以一月為歲首。

  把二十四節氣訂入了曆法,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十九年設置7個閏月。太初曆就是所謂的夏曆或農曆,自西漢太初元年實行,經過不斷改進,被一直沿用下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