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勤政愛民——黃霸
黃霸,字次公,淮陽郡陽夏縣人,後徙雲陵縣,西漢時期名臣。少學律令,初任侍郎、謁者。昭帝即位,歷任河東均輸長、河南太守丞,漢朝官吏多以嚴酷為主,唯獨黃霸以寬和著名。宣帝即位,聽聞黃霸持法公平,召其為廷尉正,後歷任諫大夫、揚州刺史、潁川太守、京兆尹、太子太傅。為政時,勸客耕桑,節用殖財,力行教化,而後誅罰,深得吏民之心,治下戶口歲增,治為天下第一。遷御史大夫,官至丞相,封爵建成侯,後去世。
黃霸,出生於淮陽郡陽夏縣,自幼攻讀法律之學,胸有大志,喜歡做官。
漢武帝末年,黃霸以待詔身份,捐官做了侍郎謁者,後因兄弟犯罪,被彈劾罷官。隨後,黃霸捐谷求官,授補左馮翊,管轄沈黎郡,負責郡內錢糧事宜。黃霸在任內,公正無私,經上司考察,升任河東均輸長,負責徵收、買賣和運輸郡內貨物。因清正廉潔被舉薦為河南太守丞,黃霸熟稔法律條文,在任內勤於觀察,待人接物溫良謙讓,處事議政合乎法度,順應人心,深得太守信任和百姓愛戴。
漢武帝病逝,漢昭帝即位,由大將軍霍光輔政,左將軍上官桀等人與燕王合謀作亂,霍光殺掉他們之後,仍沿用漢武帝末年的嚴刑峻法制度,以嚴厲的刑罰約束臣民,導致各地官吏以執法嚴酷為能,唯有黃霸寬和以待,愛民如子,因此贏得了仁厚的名聲。
漢昭帝崩,沒有兒子,權臣霍光等立昌邑王劉賀為帝,劉賀「荒淫無行,失帝王禮宜,亂漢制度」,在位27天後被廢。
光祿大夫邴吉,建議把流落民間的漢武帝曾孫劉病已迎入宮中,入繼大統,為漢宣帝。宣帝由於幼年遭遇變故,長期生活在民間,深知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因而重視吏治,注意減輕人民負擔,發展農業生產。宣帝聽說黃霸執法公平、仁厚愛民,就召升為廷尉正,在任內數次裁斷疑難案件,朝廷上下都認為判得很公平,不久轉任丞相長史。
漢宣帝為標榜自己是漢武帝正統嫡孫的身份,下詔頌揚漢武帝,要求群臣討論武帝的「尊號」和「廟樂」。群臣莫不贊成,唯獨長信少府夏侯勝極力反對,認為武帝對百姓沒有恩澤,不能另立廟樂,時任丞相長史的黃霸支持夏侯勝,拒絕在彈劾夏侯勝的聯名書上簽字。
丞相蔡義和御史大夫田廣明帶頭聲討夏侯勝「非議招書,毀先帝」的罪行,定性為「大逆不道」,又揭發黃霸事先知道夏侯勝的觀點而沒有舉報,犯有包庇慫恿之罪,兩人都被捕入獄,判處死刑。
不過,漢宣帝並沒有按慣例將夏侯勝和黃霸按「大逆不道」罪處死並「夷三族」,而是長期關押。夏侯勝、黃霸被關在牢里後,過了很久也沒見行刑,黃霸就提議跟夏侯勝學習經術,夏侯勝以已獲死罪為由拒絕了他。黃霸引用《論語》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夏侯勝覺得他說得很好,於是,就教他學習《尚書》。
關東四十九郡同日地震,夾雜山崩,城牆房屋倒塌,死了六千多人,宣帝為祈求太平而大赦天下,夏侯勝和黃霸得以被赦出獄,夏侯勝出獄後被任命為諫大夫,便讓左馮翊宋畸舉薦黃霸為賢良,又親自向皇帝舉薦黃霸,宣帝便提拔黃霸當了揚州刺史。
黃霸因治績卓著,賢良考核名列上等,宣帝對黃霸在揚州任內的工作很滿意,下詔表彰,任命黃霸為潁川太守,俸祿兩千石,並賜一丈高的車蓋,車軾為丹黃色,以示德高望重。
黃霸任潁川太守時,漢宣帝勤勉政事,多次頒布詔書,恩澤天下,地方官吏卻不讓百姓知道這些詔書內容。黃霸遴選品行優秀的下屬官吏,分散到屬縣宣傳恩澤詔書,讓民眾都能知道皇上的旨意,黃霸還注重聽取百姓之聲。
黃霸對待百姓寬大仁慈、暗中又明察秋毫,深得吏民擁護,郡內的戶籍人口逐年增長,治績天下第一,宣帝非常高興,徵召他擔任京兆尹。
不久,黃霸因為有過失而被貶,以八百石的官秩再度出任潁川太守,任職八年,郡中大治。宣帝下詔表彰黃霸的吏治之功,封為關內侯,賜黃金百斤,俸祿升為中二千石。幾個月後,宣帝任命黃霸擔任太子太傅,隨後又提拔為御史大夫。
黃霸77歲,接替丙吉任丞相,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戶。擅長治民,卻不善於為相,任丞相時建樹不是很多,風采不如前任,名聲也比他治郡時有所下降。
黃霸,擔任丞相期間,召集九卿、博士一起接見各郡前往京師匯報政績的官吏,黃霸想按照治理情況,對各地的官吏劃分等級,恰巧京兆尹張敞家中的鶡雀飛到了丞相府,黃霸以為是神雀,便商議著想上書稱瑞,後來知道是張敞所養,就沒有奏報皇上。
張敞反對變更法令,就將事情的始末稟告了宣帝:「臣家的鶡雀飛到丞相府,在場的官吏都認得這種鳥,丞相問及,卻都說不認識,可見眾人都懼怕丞相的權勢。如今朝廷制定的法令,勸民從善,防盜禁奸,條文已經詳備了,不可增改。應該令大臣訓示各地官吏,回去稟告郡守,推舉人才一定要名符其實,郡中公務應依法而行,不可擅自製定法令。」天子採納了張敞的奏言,黃霸因此十分慚愧。
樂陵侯史高,以外戚身份任侍中一職,名望很高,黃霸推薦史高可任太尉。漢宣帝令尚書召黃霸質問說:「太尉一官廢除已久,其職責由丞相兼管,這是為了息武興文。如果國家動亂,邊境吃緊,左右大臣都可領兵打仗。丞相的任務是宣明教化,評判冤案。任命將相是我的職責;況且史高是我的近臣,我深知他的才能底細,何勞你越職舉薦他呢?」
尚書請丞相陳言己見,黃霸羞慚滿面,連忙摘下帽子謝罪,數日後宣帝才裁定黃霸免罪。
從此以後,黃霸再也不敢向皇上進奏,然而自從漢朝興起,講到治理地方官吏民眾的,還是以黃霸為第一。黃霸任丞相五年,壽終,享年82歲,諡號為定侯。
黃霸,出生於淮陽郡陽夏縣,自幼攻讀法律之學,胸有大志,喜歡做官。
漢武帝末年,黃霸以待詔身份,捐官做了侍郎謁者,後因兄弟犯罪,被彈劾罷官。隨後,黃霸捐谷求官,授補左馮翊,管轄沈黎郡,負責郡內錢糧事宜。黃霸在任內,公正無私,經上司考察,升任河東均輸長,負責徵收、買賣和運輸郡內貨物。因清正廉潔被舉薦為河南太守丞,黃霸熟稔法律條文,在任內勤於觀察,待人接物溫良謙讓,處事議政合乎法度,順應人心,深得太守信任和百姓愛戴。
漢武帝病逝,漢昭帝即位,由大將軍霍光輔政,左將軍上官桀等人與燕王合謀作亂,霍光殺掉他們之後,仍沿用漢武帝末年的嚴刑峻法制度,以嚴厲的刑罰約束臣民,導致各地官吏以執法嚴酷為能,唯有黃霸寬和以待,愛民如子,因此贏得了仁厚的名聲。
漢昭帝崩,沒有兒子,權臣霍光等立昌邑王劉賀為帝,劉賀「荒淫無行,失帝王禮宜,亂漢制度」,在位27天後被廢。
光祿大夫邴吉,建議把流落民間的漢武帝曾孫劉病已迎入宮中,入繼大統,為漢宣帝。宣帝由於幼年遭遇變故,長期生活在民間,深知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因而重視吏治,注意減輕人民負擔,發展農業生產。宣帝聽說黃霸執法公平、仁厚愛民,就召升為廷尉正,在任內數次裁斷疑難案件,朝廷上下都認為判得很公平,不久轉任丞相長史。
漢宣帝為標榜自己是漢武帝正統嫡孫的身份,下詔頌揚漢武帝,要求群臣討論武帝的「尊號」和「廟樂」。群臣莫不贊成,唯獨長信少府夏侯勝極力反對,認為武帝對百姓沒有恩澤,不能另立廟樂,時任丞相長史的黃霸支持夏侯勝,拒絕在彈劾夏侯勝的聯名書上簽字。
丞相蔡義和御史大夫田廣明帶頭聲討夏侯勝「非議招書,毀先帝」的罪行,定性為「大逆不道」,又揭發黃霸事先知道夏侯勝的觀點而沒有舉報,犯有包庇慫恿之罪,兩人都被捕入獄,判處死刑。
不過,漢宣帝並沒有按慣例將夏侯勝和黃霸按「大逆不道」罪處死並「夷三族」,而是長期關押。夏侯勝、黃霸被關在牢里後,過了很久也沒見行刑,黃霸就提議跟夏侯勝學習經術,夏侯勝以已獲死罪為由拒絕了他。黃霸引用《論語》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夏侯勝覺得他說得很好,於是,就教他學習《尚書》。
關東四十九郡同日地震,夾雜山崩,城牆房屋倒塌,死了六千多人,宣帝為祈求太平而大赦天下,夏侯勝和黃霸得以被赦出獄,夏侯勝出獄後被任命為諫大夫,便讓左馮翊宋畸舉薦黃霸為賢良,又親自向皇帝舉薦黃霸,宣帝便提拔黃霸當了揚州刺史。
黃霸因治績卓著,賢良考核名列上等,宣帝對黃霸在揚州任內的工作很滿意,下詔表彰,任命黃霸為潁川太守,俸祿兩千石,並賜一丈高的車蓋,車軾為丹黃色,以示德高望重。
黃霸任潁川太守時,漢宣帝勤勉政事,多次頒布詔書,恩澤天下,地方官吏卻不讓百姓知道這些詔書內容。黃霸遴選品行優秀的下屬官吏,分散到屬縣宣傳恩澤詔書,讓民眾都能知道皇上的旨意,黃霸還注重聽取百姓之聲。
黃霸對待百姓寬大仁慈、暗中又明察秋毫,深得吏民擁護,郡內的戶籍人口逐年增長,治績天下第一,宣帝非常高興,徵召他擔任京兆尹。
不久,黃霸因為有過失而被貶,以八百石的官秩再度出任潁川太守,任職八年,郡中大治。宣帝下詔表彰黃霸的吏治之功,封為關內侯,賜黃金百斤,俸祿升為中二千石。幾個月後,宣帝任命黃霸擔任太子太傅,隨後又提拔為御史大夫。
黃霸77歲,接替丙吉任丞相,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戶。擅長治民,卻不善於為相,任丞相時建樹不是很多,風采不如前任,名聲也比他治郡時有所下降。
黃霸,擔任丞相期間,召集九卿、博士一起接見各郡前往京師匯報政績的官吏,黃霸想按照治理情況,對各地的官吏劃分等級,恰巧京兆尹張敞家中的鶡雀飛到了丞相府,黃霸以為是神雀,便商議著想上書稱瑞,後來知道是張敞所養,就沒有奏報皇上。
張敞反對變更法令,就將事情的始末稟告了宣帝:「臣家的鶡雀飛到丞相府,在場的官吏都認得這種鳥,丞相問及,卻都說不認識,可見眾人都懼怕丞相的權勢。如今朝廷制定的法令,勸民從善,防盜禁奸,條文已經詳備了,不可增改。應該令大臣訓示各地官吏,回去稟告郡守,推舉人才一定要名符其實,郡中公務應依法而行,不可擅自製定法令。」天子採納了張敞的奏言,黃霸因此十分慚愧。
樂陵侯史高,以外戚身份任侍中一職,名望很高,黃霸推薦史高可任太尉。漢宣帝令尚書召黃霸質問說:「太尉一官廢除已久,其職責由丞相兼管,這是為了息武興文。如果國家動亂,邊境吃緊,左右大臣都可領兵打仗。丞相的任務是宣明教化,評判冤案。任命將相是我的職責;況且史高是我的近臣,我深知他的才能底細,何勞你越職舉薦他呢?」
尚書請丞相陳言己見,黃霸羞慚滿面,連忙摘下帽子謝罪,數日後宣帝才裁定黃霸免罪。
從此以後,黃霸再也不敢向皇上進奏,然而自從漢朝興起,講到治理地方官吏民眾的,還是以黃霸為第一。黃霸任丞相五年,壽終,享年82歲,諡號為定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