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公布《史記》——楊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楊惲,字子幼,弘農華陰人,丞相楊敞之子,史學家司馬遷外孫,西漢時期大臣。少年時讀外公司馬遷的《太史公記》,頗好史學,以才能著稱,後以兄楊忠任為朗,補常侍騎。霍禹謀反,楊惲密以上聞,因功封為平通候,遷中郎將,後遷光祿勛。因與太僕戴長樂爭訟,二人均被免為庶人,友人安定太守孫會宗來書諫誡,楊惲特作《報孫會宗書》,頗多怨言,後有人告發此事,宣帝甚感憎惡。廷尉宣布楊惲大逆不道,被處以極刑。

  楊惲,輕財好義,把上千萬財物分給別人,從小在朝中就有很大的名氣。為官之時也能大公無私,奉公守法,不徇私情。

  楊惲,母親去世後,其父楊敞為之娶一後母,後母無子,楊惲侍之如親娘,孝敬有加。後母去世,留下財產數百萬,臨終前,他的後母叮囑由楊惲繼承,但是後母去世後,楊惲沒有將這筆財產據為己有,而是將後母留下的大筆財產分給她的幾位親戚。父親楊敞去世後,楊惲還從父親那裡繼承500萬的財物,為官清廉,經濟狀況並不很好的楊惲,卻將其全部用來救濟那些宗親。

  步入仕途的楊惲,目睹朝廷之中貪贓枉法成風,對此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吏視而不見,獨有楊惲同他外祖父一樣,出污泥而不染,鐵骨錚錚,一身正氣,敢於冒死在皇帝面前直諫,大膽進行揭發。他還告發與父親楊敞有深交的朝廷元老重臣霍光的兒子謀反之事。

  楊惲和另外幾個與他一同告發此事的人,都獲取了封侯的賞賜,還加官進爵,封平通侯。他出身名門,全家擔任公卿、兩千石以上的十人,任職時候廉潔、公正,整頓吏治,杜絕行賄。

  因與太僕戴長樂失和,被戴長樂檢舉:「以主上為戲(拿皇帝開玩笑),語近悖逆」,漢宣帝就把楊惲下獄,後予釋放,免為庶人。

  其後,楊惲家居治產,以財自慰,安定太守孫會宗,是楊惲的老朋友,寫信給楊惲,勸他應當閉門思過,不應賓客滿堂,飲酒作樂,楊惲給孫會宗寫了回信,這就是《報孫會宗書》。

  此信中,有對皇帝的怨恨,有對孫會宗的挖苦,為自己狂放不羈的行為辯解,整封信寫得鋒芒畢露,與其外祖司馬遷《報任安書》桀驁不馴的風格如出一轍。後逢日食,有人上書歸咎於楊惲驕奢不悔過所致,他再次被捕入獄。廷尉按驗時,在他家中搜出《報孫會宗書》,漢宣帝看後大怒,判以大逆不道罪,就把楊惲腰斬,孫會宗也因此被罷官。

  司馬遷生前,一直防著《史記》被漢武帝焚毀,《史記》寫完之後,要「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的。

  司馬遷充分考慮到《史記》的內容有批判性,很有可能被漢武帝焚毀,就安排了一些保護措施。比如說,藏在深山裡,你想燒也找不到,就可以流傳後世;或者讓自己的後人,在一些大都邑里傳播,把《史記》流入民間,這樣一來,想禁書也不可能禁得徹底。《漢書》說,「遷既死後,其書稍出」,足見《史記》是在司馬遷逝世後,才漸漸流傳於世,《史記》才得以廣泛流傳,卻是由於楊惲入仕後的不懈努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