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臨終薦賢——丙吉
丙吉,一作邴吉,字少卿,魯國人,西漢時期大臣。少時研習律令,初任魯國獄史,累遷廷尉監,奉詔治巫蠱郡邸獄,期間保護皇曾孫劉病已。後任大將軍霍光長史,建議迎立漢宣帝,旋即獲封關內侯,為太子太傅,遷御史大夫。宣帝即位後,丙吉口不言保護之功,朝臣及宣帝都不知情,宣帝得知實情後,封丙吉為博陽侯,接替魏相擔任丞相。丙吉去世,諡號定,繪像麒麟閣,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丙吉,早年因熟習研究律令,得以出任魯國獄史,因功逐漸升遷後擔任廷尉右監,後因牽連罪案被免職,回到州里做了從事。
巫蠱之禍發生,戾太子劉據被牽連,被迫造反,漢武帝盛怒之下命深究太子全家及其黨羽,太子被迫自殺,妻子兒女多被殺,長安城內有幾萬人受株連,曾任廷尉右監的丙吉被召到朝廷,漢武帝命他在長安的郡邸獄中負責處理巫蠱案。
當時,劉據之孫劉病已剛剛出生幾個月,受牽連被關在獄中,丙吉同情太子及劉病已的無辜,為劉病已選擇寬敞乾燥的房間,並從獄中女囚里找到謹慎寬厚的胡組哺育病已,委派小吏伍尊隨時照顧。
由於獄中條件較差,劉病已幾次患重病,都是丙吉為他請醫診斷,才轉危為安。為了不影響他的生長發育,丙吉常用自己的錢資助其生活。當胡組刑滿釋放後,丙吉自己出錢雇用胡組,令其留下並與另一女囚郭征卿共同照顧病已數月,才遣胡組離開。由於得到丙吉的細心關懷與呵護,劉病已才在獄中生存下來。
丙吉,處理巫蠱案件,因證據不足,多年不能結案,武帝病重,往來長楊、五柞宮之間,望氣之人說長安獄中有天子氣,武帝便派使者分別登記監獄中關押的人,不分輕重一律都殺掉。內謁者令郭穰夜晚到郡邸獄,丙吉閉門拒絕使者進入,說:「皇曾孫在,別的人無辜殺死都不可,何況陛下的親曾孫?」雙方相持到天明,郭穰不能進去,回去報告武帝,並彈劾丙吉。武帝也有所醒悟,說:「這是上天讓他這麼做。」於是,大赦天下,郡邸獄諸犯也因武帝的大赦和丙吉的堅持而得以出獄。
在細心照料劉病已多年之後,丙吉將劉病已送到其祖母史良娣家中,把他交給史良娣的兄長史恭撫養,史恭的母親貞君見劉病已孤苦零仃,心裡非常難過,就親自照看劉病已。
武帝駕崩後,漢昭帝劉弗陵即位,丙吉任車騎將軍市令,升任大將軍長史,受到大將軍霍光的器重,其後又調任光祿大夫、給事中。
昭帝駕崩,沒有繼承人,大將軍霍光派丙吉迎昌邑王劉賀即位,劉賀即位二十七日,便因行為不守法度被廢,霍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等大臣商議立國君的事未定。
丙吉向霍光陳述說:「將軍侍奉孝武帝,受襁褓屬託,任天下重任,孝昭皇帝早崩無後人,海內憂懼,想快點知道繼承的國君。發喪之日按天意擁立新君,但所立的不是理想的人,又以大義廢除了他,天下沒有人不心服的。當今國家宗廟群生之命在將軍一舉。我在眾庶中打聽,考察他們說的,同宗諸侯在位的,沒有誰在民間有聲譽的。而遺詔所養武帝的曾孫劉病已在掖庭外百姓家,我以前讓他寄居郡邸時,他年幼,十八九歲了,精通經術,有才能,辦事穩重又有禮節。希望將軍仔細考察並用占卜參證,先讓他入宮侍奉太后,令天下人清楚地知道,然後再決定大策。」霍光聽後,便派宗正劉德與丙吉到掖庭迎接劉病已,即漢宣帝,宣帝即位後,賜丙吉爵關內侯。
丙吉,為人極厚道,不誇耀自己,自宣帝即位以來,丙吉絕口不談以前對劉病已的恩德,所以朝廷沒有人能知道他的功勞。宣帝立劉奭為皇太子,丙吉升任太子太傅,數月後,調任御史大夫。
霍氏被族誅,宣帝親政,檢查尚書省,掖庭中一位名為則的宮婢,讓她的丈夫上書,陳述曾經有護養宣帝的功勞。奏章下給掖庭令考問,則的供辭說當時丙吉知道情況。掖庭令把則帶到御史府,給丙吉看,丙吉認識則,對她說:「你曾經犯過養皇曾孫不謹慎的過錯,挨過板子,你哪裡有功?獨有渭城的胡組、淮陽的郭征卿有恩罷了。」丙吉分別上奏胡組、郭征卿供養曾孫的勞苦情況。
宣帝詔令丙吉尋找這兩個人,她們已經死了,有子孫,都受到厚賞。宣帝下詔免去則的奴婢身份為庶人,賞錢十萬,並親自問丙吉,才知丙吉對自己有舊恩,而丙吉終究不肯說。宣帝認為丙吉很厚道,便下詔給丞相說:「朕低微時,御史大夫丙吉對朕有舊恩,他的德行很美。《詩經》說過:『無有恩德不報答的。』應當封丙吉為博陽侯,食邑一千三百戶。」準備封侯時,丙吉病重,宣帝準備派人加綬封地,趕到他活著的時候。宣帝擔心丙吉一病不起,太子太傅夏侯勝說:「這個人不會死的。臣聽說有陰德的人,一定享受他的快樂並影響到子孫。丙吉還沒有得到報答就病得很重,但不是致命的病啊。」
後來,丙吉果然病好了,丙吉上書堅決謝絕封侯,陳述不應憑空名受賞,宣帝回答:「朕封您,不是空名,而您上書歸還侯印,是顯示朕不道德啊,天下太平,您還是集中精神,少思慮,延醫吃藥,自己保重。」丙吉任御史大夫時,與丞相魏相同心輔政,參與軍國要務,宣帝十分看重他們。
魏相去世,丙吉接替魏相擔任丞相,丙吉的掾史有罪過,不稱職,丙吉就給他休長假,讓他自己離開職位,終究沒有查證落實的。門客中有人對丙吉說:「君侯做漢相,奸吏營私,然而沒有受懲處的。」丙吉說:「如果三公官府有被懲處的官吏,我自己就不識大體了。」後來,代丙吉為相的,於是把它作為舊制,公府不懲處屬吏,從丙吉開始。
丙吉病重,宣帝親臨丙吉府上問候,說:「您如有不測,誰可以代您?」丙吉推辭說:「群臣的德行才能,明主盡知,愚臣不能辨別。」宣帝反覆詢問,丙吉才頓首說:「西河太守杜延年精通法度,了解國家舊日的典章制度,從前任九卿十餘年,郡里治理好,有才能而聞名。廷尉於定國執行法令細緻公正,天下人認為自己不會受冤。太僕陳萬年侍奉後母孝順。這三個人才能都在臣之上,希望皇上考察。」宣帝同意丙吉的話,就答應了。
丙吉去世,諡號定,去世後,黃霸、杜延年、於定國、陳萬年等人在官位都很稱職,宣帝因此稱讚丙吉知人。
宣帝因匈奴呼韓邪單于歸降,回憶往昔輔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畫十一名功臣圖像於麒麟閣以示紀念和表揚,丙吉位列其中。
丙吉之子丙顯,在他死後襲封博陽侯,官拜九卿,卻在任上與官屬勾結,獲得贓錢達一千餘萬,最終其罪被揭發。宣帝看在丙吉對自己有恩的份上,僅將丙顯免職,削去食邑四百戶,降封關內侯。後來,又用他做城門校尉,丙顯死後,其子丙昌繼承關內侯爵位。
漢元帝劉奭在位時,長安人伍尊的人上書申訴說明丙吉的功勞,請求恢復丙顯被剝奪的爵位和食邑。
漢成帝時,整理舊功,認為丙吉舊恩最重,下詔給丞相、御史說:「朕聽說獎勵功德,使斷絕的世系連接起來,這是重宗廟,擴大賢聖的途徑。原博陽侯丙吉因舊恩有功而受封,祭祀斷絕,朕很哀憐。獎勵美德到子孫,是古今普遍適用的道理。現在封丙吉之孫中郎將、關內侯丙昌為博陽侯,以延續丙吉的香火。」於是,博陽侯國斷絕了三十二年又繼續承襲,丙昌將爵位傳給子孫,直到王莽時才斷絕。
丙吉,早年因熟習研究律令,得以出任魯國獄史,因功逐漸升遷後擔任廷尉右監,後因牽連罪案被免職,回到州里做了從事。
巫蠱之禍發生,戾太子劉據被牽連,被迫造反,漢武帝盛怒之下命深究太子全家及其黨羽,太子被迫自殺,妻子兒女多被殺,長安城內有幾萬人受株連,曾任廷尉右監的丙吉被召到朝廷,漢武帝命他在長安的郡邸獄中負責處理巫蠱案。
當時,劉據之孫劉病已剛剛出生幾個月,受牽連被關在獄中,丙吉同情太子及劉病已的無辜,為劉病已選擇寬敞乾燥的房間,並從獄中女囚里找到謹慎寬厚的胡組哺育病已,委派小吏伍尊隨時照顧。
由於獄中條件較差,劉病已幾次患重病,都是丙吉為他請醫診斷,才轉危為安。為了不影響他的生長發育,丙吉常用自己的錢資助其生活。當胡組刑滿釋放後,丙吉自己出錢雇用胡組,令其留下並與另一女囚郭征卿共同照顧病已數月,才遣胡組離開。由於得到丙吉的細心關懷與呵護,劉病已才在獄中生存下來。
丙吉,處理巫蠱案件,因證據不足,多年不能結案,武帝病重,往來長楊、五柞宮之間,望氣之人說長安獄中有天子氣,武帝便派使者分別登記監獄中關押的人,不分輕重一律都殺掉。內謁者令郭穰夜晚到郡邸獄,丙吉閉門拒絕使者進入,說:「皇曾孫在,別的人無辜殺死都不可,何況陛下的親曾孫?」雙方相持到天明,郭穰不能進去,回去報告武帝,並彈劾丙吉。武帝也有所醒悟,說:「這是上天讓他這麼做。」於是,大赦天下,郡邸獄諸犯也因武帝的大赦和丙吉的堅持而得以出獄。
在細心照料劉病已多年之後,丙吉將劉病已送到其祖母史良娣家中,把他交給史良娣的兄長史恭撫養,史恭的母親貞君見劉病已孤苦零仃,心裡非常難過,就親自照看劉病已。
武帝駕崩後,漢昭帝劉弗陵即位,丙吉任車騎將軍市令,升任大將軍長史,受到大將軍霍光的器重,其後又調任光祿大夫、給事中。
昭帝駕崩,沒有繼承人,大將軍霍光派丙吉迎昌邑王劉賀即位,劉賀即位二十七日,便因行為不守法度被廢,霍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等大臣商議立國君的事未定。
丙吉向霍光陳述說:「將軍侍奉孝武帝,受襁褓屬託,任天下重任,孝昭皇帝早崩無後人,海內憂懼,想快點知道繼承的國君。發喪之日按天意擁立新君,但所立的不是理想的人,又以大義廢除了他,天下沒有人不心服的。當今國家宗廟群生之命在將軍一舉。我在眾庶中打聽,考察他們說的,同宗諸侯在位的,沒有誰在民間有聲譽的。而遺詔所養武帝的曾孫劉病已在掖庭外百姓家,我以前讓他寄居郡邸時,他年幼,十八九歲了,精通經術,有才能,辦事穩重又有禮節。希望將軍仔細考察並用占卜參證,先讓他入宮侍奉太后,令天下人清楚地知道,然後再決定大策。」霍光聽後,便派宗正劉德與丙吉到掖庭迎接劉病已,即漢宣帝,宣帝即位後,賜丙吉爵關內侯。
丙吉,為人極厚道,不誇耀自己,自宣帝即位以來,丙吉絕口不談以前對劉病已的恩德,所以朝廷沒有人能知道他的功勞。宣帝立劉奭為皇太子,丙吉升任太子太傅,數月後,調任御史大夫。
霍氏被族誅,宣帝親政,檢查尚書省,掖庭中一位名為則的宮婢,讓她的丈夫上書,陳述曾經有護養宣帝的功勞。奏章下給掖庭令考問,則的供辭說當時丙吉知道情況。掖庭令把則帶到御史府,給丙吉看,丙吉認識則,對她說:「你曾經犯過養皇曾孫不謹慎的過錯,挨過板子,你哪裡有功?獨有渭城的胡組、淮陽的郭征卿有恩罷了。」丙吉分別上奏胡組、郭征卿供養曾孫的勞苦情況。
宣帝詔令丙吉尋找這兩個人,她們已經死了,有子孫,都受到厚賞。宣帝下詔免去則的奴婢身份為庶人,賞錢十萬,並親自問丙吉,才知丙吉對自己有舊恩,而丙吉終究不肯說。宣帝認為丙吉很厚道,便下詔給丞相說:「朕低微時,御史大夫丙吉對朕有舊恩,他的德行很美。《詩經》說過:『無有恩德不報答的。』應當封丙吉為博陽侯,食邑一千三百戶。」準備封侯時,丙吉病重,宣帝準備派人加綬封地,趕到他活著的時候。宣帝擔心丙吉一病不起,太子太傅夏侯勝說:「這個人不會死的。臣聽說有陰德的人,一定享受他的快樂並影響到子孫。丙吉還沒有得到報答就病得很重,但不是致命的病啊。」
後來,丙吉果然病好了,丙吉上書堅決謝絕封侯,陳述不應憑空名受賞,宣帝回答:「朕封您,不是空名,而您上書歸還侯印,是顯示朕不道德啊,天下太平,您還是集中精神,少思慮,延醫吃藥,自己保重。」丙吉任御史大夫時,與丞相魏相同心輔政,參與軍國要務,宣帝十分看重他們。
魏相去世,丙吉接替魏相擔任丞相,丙吉的掾史有罪過,不稱職,丙吉就給他休長假,讓他自己離開職位,終究沒有查證落實的。門客中有人對丙吉說:「君侯做漢相,奸吏營私,然而沒有受懲處的。」丙吉說:「如果三公官府有被懲處的官吏,我自己就不識大體了。」後來,代丙吉為相的,於是把它作為舊制,公府不懲處屬吏,從丙吉開始。
丙吉病重,宣帝親臨丙吉府上問候,說:「您如有不測,誰可以代您?」丙吉推辭說:「群臣的德行才能,明主盡知,愚臣不能辨別。」宣帝反覆詢問,丙吉才頓首說:「西河太守杜延年精通法度,了解國家舊日的典章制度,從前任九卿十餘年,郡里治理好,有才能而聞名。廷尉於定國執行法令細緻公正,天下人認為自己不會受冤。太僕陳萬年侍奉後母孝順。這三個人才能都在臣之上,希望皇上考察。」宣帝同意丙吉的話,就答應了。
丙吉去世,諡號定,去世後,黃霸、杜延年、於定國、陳萬年等人在官位都很稱職,宣帝因此稱讚丙吉知人。
宣帝因匈奴呼韓邪單于歸降,回憶往昔輔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畫十一名功臣圖像於麒麟閣以示紀念和表揚,丙吉位列其中。
丙吉之子丙顯,在他死後襲封博陽侯,官拜九卿,卻在任上與官屬勾結,獲得贓錢達一千餘萬,最終其罪被揭發。宣帝看在丙吉對自己有恩的份上,僅將丙顯免職,削去食邑四百戶,降封關內侯。後來,又用他做城門校尉,丙顯死後,其子丙昌繼承關內侯爵位。
漢元帝劉奭在位時,長安人伍尊的人上書申訴說明丙吉的功勞,請求恢復丙顯被剝奪的爵位和食邑。
漢成帝時,整理舊功,認為丙吉舊恩最重,下詔給丞相、御史說:「朕聽說獎勵功德,使斷絕的世系連接起來,這是重宗廟,擴大賢聖的途徑。原博陽侯丙吉因舊恩有功而受封,祭祀斷絕,朕很哀憐。獎勵美德到子孫,是古今普遍適用的道理。現在封丙吉之孫中郎將、關內侯丙昌為博陽侯,以延續丙吉的香火。」於是,博陽侯國斷絕了三十二年又繼續承襲,丙昌將爵位傳給子孫,直到王莽時才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