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初具氣象
這次去坎城的行程,遠比上次趕赴柏林更加麻煩。
由於坎城只是法國西南部的一個小鎮,沒有直達的航班。
所以陳鋒一行人需要在巴黎中轉,然後到尼斯下飛機,再乘坐車輛抵達坎城。
整個行程,耗費了十七八個小時。
抵達酒店的時候,已經是深夜。
長途跋涉的辛苦,讓大家的臉上都帶著些許的疲憊。
領了房卡以後,各自帶著行李回房休息。
其他主創人員可以輕鬆入眠,但陳鋒還有一些工作需要處理。
行程計劃中,明天他需要去拜訪一些電影人。
坎城電影節為了確保評獎的公正性,評委通常不會接受記者的採訪。
同時,評委需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避免與參賽者或其他評委進行交流。
不過,有些事情是可以迂迴解決的。
這次坎城沖獎,情況比上次要好了很多。
起碼評委團兩名華人,王佳衛還是評委主席。
有些情況,是可以通過關係提前打探。
不至於像上次那樣,兩眼一抹黑。
除了為沖獎做準備之外,陳鋒還要拜訪一下歐洲電影人,以及電影發行商。
一回生,兩回熟。
在歐洲電影界,陳鋒可不是小透明的角色。
最年輕的金熊獎得主,這個名頭還是很有含金量的。
歐美影視圈內,基本都知道有他這一號。
人還沒到坎城的時候,就有法國電影人組織的文化沙龍準備邀請他參加。
通過坎城組委會拿到了他的聯繫方式,特意打來了國際長途。
開幕式前一晚,他將攜帶一名女伴前去坎城附近的莊園參加沙龍聚會。
發起人是法國的著名導演呂克貝松,代表作是《這個殺手不太冷》。
電影圈裡的人脈關係,就是這樣一點點積累出來的。
以前陳鋒只是一個新人,自然無人注意。
可自從他拿了金熊獎以後,就被歐美電影圈視為華語電影新生代的標誌人物。
而這次入圍了坎城主競賽單元,更是讓他的地位得到了鞏固。
國內六代導演們再不服氣,可到了國際上,還是陳鋒的名聲更響亮一些。
在巴黎機場中轉的時候,就有蹲守的歐美記者對他進行了簡單的採訪。
《寄生蟲》劇組那麼多人,只有陳鋒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其他演員在內地或港台或許很紅,但到了歐洲壓根沒人認識。
當時陳鋒著急轉機,回答了幾句話,就匆匆而去。
抵達坎城的時候,恰好是深夜凌晨。
否則,肯定會有大批的歐美記者前來採訪。
去年的金熊獎得主,今年攜帶新作殺入坎城。
陳鋒在這一屆的電影節上,絕對屬於熱點人物。
很多電影人對他的新作品,都表達了濃厚的興趣。
各大電影雜誌,提前刊登了相關報導。
歐美片商已經與天河影視的外派人員取得聯繫,提出了購片意願。
去年的電影《心迷宮》,讓購買版權的片商們都賺了一筆。
僅僅是海外票房收入,就能打平購片成本。
後續的錄影帶租賃業務,可以帶來源源不斷的利潤。
即便這次《寄生蟲》在坎城不能獲獎,也不愁買家。
只是在價格方面,可能達不到陳鋒的最低要求。
他希望可以通過這次的坎城之旅,直接收回電影的製作成本。
不過,各國片商只是表達了購片的意願。
在沒有觀影之前,他們不會真正報價。
現在的陳鋒,光憑自己的名字就已經可以賣出電影的海外版權。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是一種成功。
畢竟內地的導演,能夠做到這一點的還是少數。
除了老謀子,陳詩人還有姜紋之外,也就屬他了。
六代導演之中,不提國內的票房號召力,單論海外影響力,陳鋒應該是當仁不讓。
他知名度高,除了金熊獎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
那就是在頒獎典禮上的那段發言,實在是過於炸裂。
顛覆了很多人,對於華人的刻板印象。
賈科長賣片比較多,可單價沒有一部比得上《心迷宮》。
還有婁葉,也參加了不少電影節。
拿到的獎項加在一起,還不如一座金熊夠分量。
數來數去,在國際聲譽這一塊,六代導演中最年輕的陳鋒,反而是最具知名度。
當然,這只是內地導演。
港台也有一些導演的作品,很受歐美片商的歡迎。
在電影海外商業版權這一塊,港片是華語電影的先行者。
真正能賣出高價的作品,內地目前只有兩部。
一部是老謀子的《英雄》,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另一部,則是陳詩人的《無極》。
這部電影的總成本有三個億,國內票房只有1.8億。
僅以票房來看,可謂是大虧特虧。
儘管口碑暴跌,但海外版權賣得相當不錯。
去年的五月份,陳詩人僅靠一段11分鐘的片花,就吸引了全球三百名片商。
據傳聞海外版權成交價,超過了兩億。
像這種有國際聲望的大導,即便是票房成績不佳,也能通過其他方式收回製片成本。
相比之下,陳鋒的國際聲譽顯然還不夠格。
否則的話,三千萬的成本擱在陳詩人身上,輕輕鬆鬆就能在海外片商那裡掙回來。
陳鋒想要達到這種海外影響力,需要持續不斷地拍出好作品。
就他目前的情況而言,已經初具氣象。
起點之高,更是無人可及。
新作品還沒有首映,也沒有放出片花,就已經吸引了很多片商。
只要質量有保證,最後的成交價肯定能超過《心迷宮》。
來坎城之前,陳鋒和王宏偉早就確定了《寄生蟲》的檔期。
這一次,準備在坎城首映的同時,在港台同步上映。
相關的宣發工作,已經準備就緒。
港台的發行方是英皇娛樂,畢竟雙方存在一定的合作基礎。
港島電影的票房分成較為複雜,與內地有著明顯的區別。
大公司的影片每年與院線簽訂四大檔期合同。
檔期內,第一周片方能拿走60%,第二周和第三周逐級下降。
高昂的宣傳和拷貝成本,需要片方來承擔。
小公司和獨立影片就沒有這種待遇了。
最火的四大檔期進不去,分成方面片方只能拿到40%,院線拿走60%。
宣傳GG費同樣由片方承擔。
由於坎城只是法國西南部的一個小鎮,沒有直達的航班。
所以陳鋒一行人需要在巴黎中轉,然後到尼斯下飛機,再乘坐車輛抵達坎城。
整個行程,耗費了十七八個小時。
抵達酒店的時候,已經是深夜。
長途跋涉的辛苦,讓大家的臉上都帶著些許的疲憊。
領了房卡以後,各自帶著行李回房休息。
其他主創人員可以輕鬆入眠,但陳鋒還有一些工作需要處理。
行程計劃中,明天他需要去拜訪一些電影人。
坎城電影節為了確保評獎的公正性,評委通常不會接受記者的採訪。
同時,評委需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避免與參賽者或其他評委進行交流。
不過,有些事情是可以迂迴解決的。
這次坎城沖獎,情況比上次要好了很多。
起碼評委團兩名華人,王佳衛還是評委主席。
有些情況,是可以通過關係提前打探。
不至於像上次那樣,兩眼一抹黑。
除了為沖獎做準備之外,陳鋒還要拜訪一下歐洲電影人,以及電影發行商。
一回生,兩回熟。
在歐洲電影界,陳鋒可不是小透明的角色。
最年輕的金熊獎得主,這個名頭還是很有含金量的。
歐美影視圈內,基本都知道有他這一號。
人還沒到坎城的時候,就有法國電影人組織的文化沙龍準備邀請他參加。
通過坎城組委會拿到了他的聯繫方式,特意打來了國際長途。
開幕式前一晚,他將攜帶一名女伴前去坎城附近的莊園參加沙龍聚會。
發起人是法國的著名導演呂克貝松,代表作是《這個殺手不太冷》。
電影圈裡的人脈關係,就是這樣一點點積累出來的。
以前陳鋒只是一個新人,自然無人注意。
可自從他拿了金熊獎以後,就被歐美電影圈視為華語電影新生代的標誌人物。
而這次入圍了坎城主競賽單元,更是讓他的地位得到了鞏固。
國內六代導演們再不服氣,可到了國際上,還是陳鋒的名聲更響亮一些。
在巴黎機場中轉的時候,就有蹲守的歐美記者對他進行了簡單的採訪。
《寄生蟲》劇組那麼多人,只有陳鋒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其他演員在內地或港台或許很紅,但到了歐洲壓根沒人認識。
當時陳鋒著急轉機,回答了幾句話,就匆匆而去。
抵達坎城的時候,恰好是深夜凌晨。
否則,肯定會有大批的歐美記者前來採訪。
去年的金熊獎得主,今年攜帶新作殺入坎城。
陳鋒在這一屆的電影節上,絕對屬於熱點人物。
很多電影人對他的新作品,都表達了濃厚的興趣。
各大電影雜誌,提前刊登了相關報導。
歐美片商已經與天河影視的外派人員取得聯繫,提出了購片意願。
去年的電影《心迷宮》,讓購買版權的片商們都賺了一筆。
僅僅是海外票房收入,就能打平購片成本。
後續的錄影帶租賃業務,可以帶來源源不斷的利潤。
即便這次《寄生蟲》在坎城不能獲獎,也不愁買家。
只是在價格方面,可能達不到陳鋒的最低要求。
他希望可以通過這次的坎城之旅,直接收回電影的製作成本。
不過,各國片商只是表達了購片的意願。
在沒有觀影之前,他們不會真正報價。
現在的陳鋒,光憑自己的名字就已經可以賣出電影的海外版權。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是一種成功。
畢竟內地的導演,能夠做到這一點的還是少數。
除了老謀子,陳詩人還有姜紋之外,也就屬他了。
六代導演之中,不提國內的票房號召力,單論海外影響力,陳鋒應該是當仁不讓。
他知名度高,除了金熊獎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
那就是在頒獎典禮上的那段發言,實在是過於炸裂。
顛覆了很多人,對於華人的刻板印象。
賈科長賣片比較多,可單價沒有一部比得上《心迷宮》。
還有婁葉,也參加了不少電影節。
拿到的獎項加在一起,還不如一座金熊夠分量。
數來數去,在國際聲譽這一塊,六代導演中最年輕的陳鋒,反而是最具知名度。
當然,這只是內地導演。
港台也有一些導演的作品,很受歐美片商的歡迎。
在電影海外商業版權這一塊,港片是華語電影的先行者。
真正能賣出高價的作品,內地目前只有兩部。
一部是老謀子的《英雄》,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另一部,則是陳詩人的《無極》。
這部電影的總成本有三個億,國內票房只有1.8億。
僅以票房來看,可謂是大虧特虧。
儘管口碑暴跌,但海外版權賣得相當不錯。
去年的五月份,陳詩人僅靠一段11分鐘的片花,就吸引了全球三百名片商。
據傳聞海外版權成交價,超過了兩億。
像這種有國際聲望的大導,即便是票房成績不佳,也能通過其他方式收回製片成本。
相比之下,陳鋒的國際聲譽顯然還不夠格。
否則的話,三千萬的成本擱在陳詩人身上,輕輕鬆鬆就能在海外片商那裡掙回來。
陳鋒想要達到這種海外影響力,需要持續不斷地拍出好作品。
就他目前的情況而言,已經初具氣象。
起點之高,更是無人可及。
新作品還沒有首映,也沒有放出片花,就已經吸引了很多片商。
只要質量有保證,最後的成交價肯定能超過《心迷宮》。
來坎城之前,陳鋒和王宏偉早就確定了《寄生蟲》的檔期。
這一次,準備在坎城首映的同時,在港台同步上映。
相關的宣發工作,已經準備就緒。
港台的發行方是英皇娛樂,畢竟雙方存在一定的合作基礎。
港島電影的票房分成較為複雜,與內地有著明顯的區別。
大公司的影片每年與院線簽訂四大檔期合同。
檔期內,第一周片方能拿走60%,第二周和第三周逐級下降。
高昂的宣傳和拷貝成本,需要片方來承擔。
小公司和獨立影片就沒有這種待遇了。
最火的四大檔期進不去,分成方面片方只能拿到40%,院線拿走60%。
宣傳GG費同樣由片方承擔。